大溪早期城區順著河岸開展,街屋層層相疊,那時的大溪,是貨船往返的驛站,也是木器、竹器與細工作坊的集聚地。商號的木牌懸掛在騎樓下,刻痕如同一代代匠人留下的簽名。當台灣進入經濟起飛年代,大溪的木器漸漸延伸出帶有信仰與文化象徵的作品,神桌、佛櫥、雕花家具從這裡運往全台。以精緻的工藝、精準的的榫接技法,建構出台灣人心中對...
Culture 文化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策展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是一場從思慕開始的展覽。可以比擬那樣的情感像風,摸不著卻總在某個時刻被感覺到。它讓人想起對遠方的注視、對已逝時光的留戀。思慕是在人與人之間留下微弱的牽引,使生活在緩慢的流動裡被延長。 思慕成為理解時代的方式 策展人讓這股來自人心深處的一種不放手的力量延伸,即使知...
創作往往始於一次對自然的凝視,人類學與神話學家石倉敏明曾在《器物的足跡》中談到:「創作者如何用其溫柔的感性連結自然與人類。」這份溫柔是一種允許萬物並存的觀看方式。物與人之間不再對立,器物被賦予呼吸,感性也成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 讓真實的風重新吹過感官 《 Touch Grass 觸草》為當代藝術企劃...
在高雄港邊,燈光緩緩滑過舊時的外牆,《微醺大飯店》重新開門。這座由驚喜製造 Surprise Lab. 策劃的沉浸式劇場,在消失六年後再度現身於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四層樓的舊商業建築被重組為迷途之地,形成時間無法定義的場景。 自 2016 年以來,Surprise Lab. 以《無光晚餐》、《愛情城市》、《落日月...
廣島是一座曾被摧毀的城市,但這座城市卻是日本現代建築誕生的重要地方。自戰後重建起,城市的建築在數十年間不斷被重新定義。我們從丹下健三的和平紀念館開始,到村野藤吾、黑川紀章的公共建築群,城市以建築為紀錄,記錄著人們如何面對時間。 Suppose Design Office 的吉田愛說過,廣島的創造力來自地形與氣候...
天然纖維「蕉麻」(Abaca,又稱馬尼拉麻),蕉麻素有「纖維中的黃金」之稱,自 16 世紀以來便廣泛應用於航海與貿易,它是船帆、繩索與漁網的重要來源。現今依然被運用在紙幣、茶包與工業濾紙中。過去曾被人類用來編織漁繩、造紙、綑綁貨物,纖維粗韌的特性期以來被視為介於工藝與農業之間的材料。蕉麻它以地域性植物為起點,經過...
在岡崎公園的池畔,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外牆以細緻的陶瓦映照著水面光線,建築像是靜止於昭和與令和之間的一段氣息。原名「大禮記念京都美術館」的建築於1933年落成,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之一,經歷戰爭、修復、城市更迭之後,依然維持著那種難以歸類的莊嚴與疏離。 建築師青木淳與西澤徹夫在改建時,保留了昭和初期的正面...
安東尼・卡羅爵士( Anthony Caro )在二十世紀雕塑發展史上扮演關鍵角色。1960 年代初,他開始將創作直接擺放於地面、色彩鮮明的抽象鋼鐵雕塑,取消基座的做法打破雕塑的觀看方。他的實驗媒材涵蓋鋼鐵、青銅、鉛、銀、陶、木材以及紙上創作,不斷重新改寫抽象雕塑的型態。 安東尼・卡羅曾任教於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
鶯歌的街道總帶著燒窯後微溫的氣味,近幾年,設計與工藝被納入觀光導向的再發展策略後,讓不同時代的筆觸層層疊上,同一塊土有了新的姿態。2019年起,鶯歌延續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共同推動「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近年特別推出「鶯歌產地開放日,帶領民眾、職人深入鶯歌的復興計劃。2023年...
在巴塞隆納格拉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àcia)這條現代主義地景的街道上,Casa Batlló 長年以來吸引無數遊客目光,但位於二樓的一間公寓,卻始終未曾向公眾開放。這處面積 230 平方米的空間,自建築完工以來便長期封閉,僅少數維修人員與研究團隊曾進入過。如今,歷經完整修復與轉化工程,它即將成為 Cas...
歷史向來有趣,總在裡頭發現到現代的根源。更不用說現代人總是回望過往,從中汲取精華,與讓人緬懷的特質,供後人一一細數曾經的光彩。孕育泰國文化搖籃的素可泰王朝因受中國影響而創作出帶著青釉色澤的 Celadon 素可泰青瓷。風格、燒製技術和圖案在此期間發展出地方特色,也漸漸達到高峰,成為素可泰王朝的一份文化厚度。而王朝的消逝...
在中央公園北側,臺中的風經過大片草木,穿越曾是水湳機場的土地,落在八個銀白量體之間,全臺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總館的跨域場館「臺中綠美圖」,樓地板面積達五萬八千平方公尺,像是一個被層層展開的文化聚落。 1980年代的臺中仍然缺乏專屬的美術館,2000年之後城市的版圖逐漸向西推展,直到這座以「開放、透明、流...
當藝術週將目光轉向城市,策劃出另一種觀看角度,展覽不再侷限於展內,而是以展場、街區與建築作為舞台,讓藝術在不同的尺度中蔓延。台北藝術週就像是市場與思想的雙重劇場,將城市的機制導向了一種更廣闊的視野,藝術觀看的方式與移動猶如一場隨機的探索,展現出台灣作為藝術樞紐的潛力。台北藝術週自 2024 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
從疫情封鎖時打開串流平台那一晚起,開始覺得家裡的空間也能瞬間變成了一種新的銀幕。我們不需要排隊買票,甚至可以中途暫停,影片的音量與字幕都能隨自己喜好變化。 身體軟爛的陷在客廳沙發裡,螢幕上的注意力穿插在字幕、對白、與空間裡殘留的生活感之間,這些屬於自己的個人時光,成為了我們新的奇異氛圍⋯⋯ 重返電影狂熱...
那隻在廣場上舉起鏡頭的手,是戰地現場貼近塵土的視線,它也可能是你手機裡沒有對焦的那張照片,那張拍得太快、再也無法重來的片刻。 攝影的民主同時也指向視野的共享,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 TIPF,以「民主的相機」為題,讓影像轉化為一種集體經驗的生成裝置。在集體記憶持續轉動、觀看方式改變的年代,這場以 C-LAB 為基...
在「如如」的境界裡,禪意並非遠離人世,而是隱身於萬象流轉的細微處。它不動不擾,如實而存,以一種安穩的姿態靜觀世界的顯現。光線的變化,呼吸的起伏,聲音的消散,都在靜裡映照著動,在動裡安放著靜。養心藝術的空間如同一處安穩的容器,靜靜承接凝視與呼吸,在流轉之間延展出一種持續的靜謐。 Harper Ouk 的作品以東亞...
《真實之外:東南亞藝術聯展》最初於 2024 年 12 月在新加坡新藝術美術館展出,由泰國獨立策展人尼姆·尼奥辛(Nim NIYOMSIN)策劃。此次台北展覽延續其核心精神,精選來自新加坡、泰國、越南及印尼的五位藝術家,將各自對社會、歷史與日常的回應帶入另一個觀看現場。 我們對情境和故事的感知,會因資訊呈現的方...
第8屆的臺灣米其林指南揭曉之夜,在一陣比掌聲更緊張的沈穩氣氛中展開。從初期只聚焦台北的餐廳,到今年正式將新北、新竹納入評選,米其林一步步描繪出一幅更加立體、層次複雜的台灣餐飲地圖──涵蓋城市、鄉鎮、年代與廚師背後的人生。 今年共53間餐廳摘星,其中「頤宮」完成第八次的三星殊榮、「JL Studio」、「態芮」也...
侯孝賢的《千禧曼波》在大銀幕上映,舒淇的旁白聲線像霧氣般滲入我們耳朵,開場的慢動作穿越中山高的車流,霓虹燈與車燈在黑藍色的夜裡拖出長長的光尾。電影畫面將當時台北夜生活的情感與氛圍濃縮到極致,精準得像在按下心臟的某個開關,一瞬間讓人聽見城市的脈動與隱秘呼吸。觀眾像在窗邊看著城市緩慢經過一樣,體驗千禧年台灣在繁華與空...
當我們談論光,常常想到的是它的用途:照明、引導、顯影。在出生於英國的紐約藝術家 Anthony McCall 安東尼・麥考爾的作品中,光被視為一種物質,也是一種動態的形體。觀眾進行觀看,也走入一個由光構成的空間,在黑暗中用身體去感知、定位,試著理解那些緩慢生成、又無法完全觸碰的邊界。 富邦美術館展覽《在光中遇見你》延...
連續三年榮獲《米其林指南》一星肯定的「欣葉‧鐘菜」,承載台菜文化的初心與熱情,特於五週年之際,邀請主廚吳志偉攜手高雄米其林綠星餐廳「THOMAS CHIEN Restaurant」廚藝總監簡天才主廚,融合法式 Fine Dining 與台灣宴席文化的上菜節奏與寓意,以12道菜打造文化交錯的台菜宴席新體驗。 ...
亞紀畫廊年度攝影企劃展《TOKYO》,在這一次的展覽裡亞紀突破既往框架,首次以歷史與繪畫作為脈絡與對話,透過橫跨 1926 至 2025 年的作品,呈現東京自昭和元年以來百年間社會文化變遷的藝術史圖景。 時間為軸線,三大敘事章節 首先呈現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 1926 年繪製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幅罕見的...
每一次遠行,都在為人類歷史中的某種行為重述意義。當我們將行李卸下,把身體交給一張異地床鋪,即便拜訪的城市我們還不夠熟悉,但旅店空間裡的家具、光線與空間配置,總是能營造出一種具體的生活感。飯店是旅途風景的一景,也是我們旅途中最靠近身體感受的一部分,甚至是理解一個城市「好好招待」的方式。 繼 2024 年至...
Bernd 與 Hilla Becher 從 1950 年代起共同工作近五十年,拍攝了百座德國與歐洲地區的工業建築。他們所選擇的對象,是冷卻塔、抽水站、穀倉與製鐵廠。在他們的影像裡沒有任何的人物與情緒線索,建築成為了唯一的主體,他們會特別選在陰天時拍攝,目的是為了維持光影的平坦一致,讓建築在無情緒干擾下展現出輪廓...
在三民路口與民權大橋之間,存在著一條緩慢且透明的街景,民權東路上五段的這裡被稱作水族街,也是部分人口中的水街。這條街集結了近二十間水族店,玻璃魚缸裡的水草層層疊疊,燈科魚像銀色碎光般劃過,孔雀魚的尾鰭在光中閃出暈染的色塊,就像是一條異色的水景長廊。 水族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70到80年代,當時台灣經濟正快速成長...
在古埃及,太陽是絕對的信仰核心,光賦予作物生長與河水循環,也是統治權力與生存秩序的象徵。光沿著尼羅河滑過,伏在田間的肩膀與泥土的裂縫間,浮現出細碎的紋理。太陽神拉每日升起與降落,定義了人類與大地的節奏,夏季長時間的日照更被視為神明最直接的恩惠。 進入希臘與羅馬時期,夏天與太陽的形象再次被擴張,光代表理性、勝利與...
Lotus Land Agency 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公司,專注於餐飲、飯店、生活風格等領域的品牌管理與跨品牌合作。他們的客戶涵蓋全球知名的主廚、餐廳和飯店,並在英國和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FLAT43 與來自倫敦的 Lotus Land Agency 深度合作,從風味背後的邏輯、設計飯店與...
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童年的光線裡總混雜著霧、雪與低斜的太陽角度。奧拉弗・埃利亞松出生於1967年,在哥本哈根接受藝術教育,創作裡的感官總是受到地景的影響,像是童年在冰島目睹的地貌與氣候。低壓的雲層、風雪中的光線厚度、冰塊融化的時間感。走進他的作品我們不需要理解太多,但當我們開始...
當設計變得過於追求風格,我們容易忘了它本該服務日常。在現代設計語言尚未被濫用之前,法國建築師 Jean Prouvé 早已用「結構」講了一個乾淨俐落的故事。他用金屬、木材、鉚釘與力學展現了相對面的柔韌。他把家具當建築處理,他思考每一件作品應如何站立、承重、運作,以結構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設計。 今夏,由明日家居攜手...
1987年夏天出現在德國漢堡的當代藝術遊樂園 Luna Luna,裡面的遊樂設施全是由當今世上最頂流的藝術家們設計,從 Keith Haring (凱斯哈林 )、Jean-Michel Basquiat (巴斯奎特)、David Hockney (大衛霍克尼),到Salvador Dalí (達利) ,高達30多...
高樓林立的都市裡,我們熟悉的自然是否漸漸消失,剩下的是鋪上草皮的中庭、灑水系統規律作動的社區植栽,與那些被複製成壁紙或照片的風景想像。人造的綠意是否仍是自然?又或者我們早就活在一種經過選擇、壓縮與修辭過的環境裡。 美術史複製的風景、工業革命以來人定勝天的信念,到當代面對資源耗竭與氣候危機的反思,人與自然從對立走...
1991 年 7 月 18 日,紐約的氣溫達到華氏 101 度,濕熱空氣瀰漫在曼哈頓東村,街道柏油像加熱中的鐵板。視覺藝術家 Pope.L 穿著西裝、領帶打得緊實,以雙膝匍匐前進,手裡握著一株黃色塑膠花。他從 Tompkins Square Park 的人行道開始,沿著地面移動,每一下膝蓋著地的聲音都清晰響起,身...
我們習以為常這樣的場景,高溫滲透街道與皮膚,地表滾燙如火,腳底每一步都像在測試忍耐的極限,看似習以為常但其實城市熱度已不正常。第12屆北美館 X-site 計畫由「表層工作室」提出《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用一張城市皮膚的想像,回應我們與環境之間的失衡關係。當霧氣升起,腳踩在網面之上,穿過一層會呼吸的城市肌理,也像重新貼...
在地圖上看昭披耶河,這條由平河與南河在那空沙旺府匯流而成的河道,向南流經泰國中部平原,穿越曼谷市中心後注入泰國灣,全長約372公里,貫穿泰國主要城市與農業平原。 沿線多為自然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勢,河道轉折頻繁,支流密布,城市結構於是也隨著水文展開,一如筆劃繁複的經文,逐段寫入各地生活結構之中。對旅客來說,它可能是...
FLAT43 為 Photo ONE 2025 媒體合作夥伴,透過我們的視角與編輯力協力群眾更貼近藝術生活。 影像總在我們不知不覺間被消耗,手機的滑動、社群的快閃、新聞的疊影,使攝影逐漸內化為我們感知世界的一部分。Photo ONE’25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企圖改寫這種流動方式,將影像暫停、折疊,轉化為可...
FLAT43 為 Voices 2025 媒體合作夥伴,透過我們的視角與編輯力協力群眾更貼近藝術生活。 今年 Voices 以「娛樂世界」為題,由策展人王焜生(Emerson Wang)策劃,重新回應過度資訊與表演化社會中的藝術角色。展會共集結來自台灣、日本、德國、香港等地藝術家與畫廊,包含也趣藝廊、德鴻畫廊...



























.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