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難以被快速定義的時代裡,台北雙年展選擇了一個難以翻譯的詞作為主題:「思慕」。這不是情緒的結果,也不是歷史的回顧,而是一種潛伏在日常、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動能。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以《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為題,由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與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共同策劃。展覽將於北美館登場,匯聚來自35座城市、54位藝術家,展出33件新作與現地創作,探索「思慕」如何成為一種穿越語言與地理的感知狀態。
從台灣歷史出發,一場關於「思慕」的國際共感展演
策展主題保持鬆動,問題在空間中浮現,觀看也跟著游移不定。「地平線上的低吟」一詞既像未寄出的私語,也像時間裡浮動的氣味。策展人選擇「思慕」作為起點,一個關於無法抵達的渴望,一種跨越時間、身分與地理的模糊能量。
展覽的概念來自三個未在現場出現的物件:尪仔、日記、單車,分別取自李天祿的生命影像、陳映真的小說與吳明益的文學記憶。它們以「缺席」的形式構成展覽的語感結構,成為所有作品觀看方式的內部裝置。
北美館館藏與故宮典藏亦構成展覽的時空背景。從陳澄波、陳進、陳植棋的繪畫,到器物與歷史典藏,讓作品與當代對話之餘,也在材料與時間中浮現更多關於「思慕」的感知層次。
觀看從空缺出發,物件與記憶之間產生另一種關係
本屆雙年展共有54位藝術家參與,橫跨五大洲與超過35座城市。33件為北美館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將結構、美術館空間、台北城市節奏與時間感納入作品發生的條件之一。
近半藝術家出生於1984年後,帶來不同世代的語言節奏與感知方式。從繪畫、聲音、錄像、裝置、文件到行為,作品形式非線性並存,沒有標準的參觀動線,而是等待觀者自行建立關聯與順序。「思慕」在其中不作為主題被說明,而是作為狀態被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