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剛轉暖的時候,瀨戶內海的藍色開始浮出水面,不再是冬日灰藍的稠重,而是略帶透明感的明亮藍,像是風輕輕撥開的水面反光。這片位於日本本州、四國與九州之間的內海,擁有超過 700 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其中包括以建築美術館聞名的直島,以及曾以銅冶煉遺址再生為藝術場域的犬島。
早春開展的瀨戶內藝術季,島嶼之間仍帶著冬季遺留的稀疏感。島嶼之間的尺度與性格差異巨大,像是犬島與女木島等則僅有數十人居住,有些島則在因為藝術的進駐後重新建立生活步調。在空間與時間彼此試探的樣本場域,交通依賴渡輪往來,節奏無法依循鐘點計算,而是被海流、船期與天氣反覆調整。
三分一博志與27座島嶼之間的觀看重置
過去幾屆瀨戶內藝術季,像是反覆進行的潮汐測試,每次都選擇不同的島嶼作為起始與落腳之處,路線沒有固定形式,讓我們自己走出一條看似鬆散、卻無法忽視的美學航線。觀者無法立刻進入或理解眼前的作品,只能跟隨空間的不明確性前行,讓觀看其實是一種被喚醒的身體動作,需要重新找回行走與停留的方式
2025年的藝術季並未直接設定核心主題,但現場的氛圍與多位藝術家共同形成一種近似浮島現象的空間狀態,漂浮不指向具體形式,更接近一種不穩定的觀看位置間。
這樣的感受,來自建築師三分一博志本次對地景與水文的回應,他讓建築介入地景的方式總是極輕,像是與空間進行長時間的對話後,才決定以極小的姿態回應。他會長時間觀察當地的風向、水氣積聚的位置、日照在不同時間切割空間的方式,然後將建築置入這些自然條件之中,讓建築與環境的能量持續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