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行抵達一座新城市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走進最近的超市或超商,就像是身體的自動記憶啟動,即使在遠方,依舊能在超商裡找回一點日常的秩序感。
自動門滑開的瞬間,冷氣迎面灌入,陌生的背景音樂與偶爾響起的廣告聲覆蓋了周圍的空氣,穩定的訊號讓我們順著層架之間行走,彷彿就能最快融入這裡的生活狀態。
食物的包裝上印著難以辨認的語言,熟食櫃裡炸物的擺法不同,那些細小的差異吸住了目光。觀察當地人買什麼當作早餐,或挑選包裝看起來美味的零食品牌,默默記下了洗髮精價格,我們本能的觸碰他人的日常軌跡。人類學常常關注日常如何被建構,對許多人來說,超市是日常生活裡最不易被察覺卻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地文化滲透超市,泰國超市的鬆弛感
和傳統市場裡的混亂或百貨公司的精緻不同,超市的空間分類清楚、動線固定、商品的層架標準國際化,我們在陌生的城市裡,透過熟悉的物理結構獲得安定感。
雖然形式相似,但每一座城市的超市卻藏著不同的文化。泰國超市 Big C 或 Gourmet Market,入口鋪滿當季熱帶水果,紅毛丹、山竹與椰子,這些在市場攤上堆得高高的熟面孔,也被帶進冷氣空調下的消費空間裡。加入盛夏顏色的超市,削弱了冷藏區的機械感,讓進入超市的第一印象依舊帶有市場的溫度與習氣。這些水果在泰國日常飲食裡扮演輕盈卻重要的角色,在超市的擺設上往往原型擺放,讓蔬果區看起來像半開放的市集,逛超市的過程帶著泰式生活特有的鬆弛感。
超市作為歐洲城市的廚房縮影
法國的 Franprix 或 Monoprix 多保留開放式冷藏櫃,熟食與起司裸露在空間中,氣味引導購物節奏,讓顧客以經驗而非包裝做出選擇。
英國的 Waitrose 或 Sainsbury’s ,像是把優雅與效率之間同時展現,擺設上多集中在微波食品、甜點與即食三明治,冷藏架通常較靠近入口結帳處,讓人可以在幾分鐘內做出選擇或是完成一餐,日常與便利重疊得清晰可見。
在南歐小鎮,Coop 或 Conad City 這類社區型超市與人的關係更加親密,超市藏身於巷弄或住宅街角。走進動線直接的超市,貨架密集,乾貨與冷藏幾乎無縫銜接。義大利麵與葡萄酒擠在冷凍披薩與乳酪旁邊,像是家庭廚房的縮影。顧客熟門熟路地選擇熟食與日用品,店員則一邊結帳一邊與顧客閒聊今天的天氣或午餐吃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