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城市記憶的開端藏在碼頭:昭披耶河緩緩穿過曼谷

 

在地圖上看昭披耶河,這條由平河與南河在那空沙旺府匯流而成的河道,向南流經泰國中部平原,穿越曼谷市中心後注入泰國灣,全長約372公里,貫穿泰國主要城市與農業平原。

沿線多為自然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勢,河道轉折頻繁,支流密布,城市結構於是也隨著水文展開,一如筆劃繁複的經文,逐段寫入各地生活結構之中。對旅客來說,它可能是風景或搭船路線的一部分;但對當地人而言,這條河長期以來是生活、信仰與勞動的載體。昭披耶河是灌溉水源或通勤航道,參與了泰國本地的季節性農事、宗教儀式與日常作息。許多社區的曬衣場、祈福儀式、社區活動都沿著河岸展開,河流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與天氣、潮汐與節慶一樣,被泰國人深深依賴。

 

在昭披耶河醒來的曼谷

曼谷這座城市圍繞著昭披耶河本體與其支流展開,這些水脈劃定了早期聚落的邊界,勾勒出出寺廟、王宮與市集之間的連動軸心,是一條連結不同歷史片段的軸線。從大城時期的河道戰略與拉瑪五世時代的都市現代化,這條河一直與曼谷的城市規模同步生長。許多重要的王室建築、佛寺與早期行政設施皆沿河而建,包括大皇宮、鄭王廟與最早的鐵道站。曼谷最早的街道計畫,也以河流為中心向外擴張,支流與運河則成為連接市井生活的毛細管,從河岸向兩邊攤開、變形,河面成了唯一持續存在的城市尺度。 

清晨時分,支流上的貨船陸續轉入主河道,載著蔬果與乾貨靠岸停泊,碼頭邊臨時撐起塑布棚子,塑膠桶滾動、拖車壓過木板,滴水聲與招呼聲在黎明前交錯,嘟嘟車的引擎聲長揚而去,這些聲音總比陽光早一步抵達城市。曼谷的街道或許不夠有秩序,但昭披耶河卻是曼谷強而有力的存在,從碼頭走進城市的那幾步,是最貼近這座城市真實溫度的地方。

從昭披耶河的主河道望向曼谷腹地,最具代表性的地點有 Tha Tian 與 Pak Khlong Talat(瑪哈拉花市)與 Si Phraya 一帶,這一區保留部分物流與批發市場的商業發展。如果從 Rajinee 碼頭下船,可直入清晨的花市與河畔攤販;從 Ratchawong 碼頭走進,是華人社區的金飾街與老藥行。Sathorn 區段多為曼谷人通勤的路線,觀光人流也較密集。走出大皇宮的正門,沿路走幾分鐘,就是靠近 Tha Chang 碼頭的河岸邊,遠方能望見鄭王廟的尖塔,它在傍晚時刻折射著金光。

 

渡船行駛在曼谷的昭披耶河水面
與天氣、潮汐與節慶一樣,昭披耶河被泰國人深深依賴
從大城時期的河道戰略與拉瑪五世時代的都市現代化,這條河一直與曼谷的城市規模同步生長


讓身體先與路面接觸,再逐漸靠近水面 —— Saphan Taksin 站

曼谷市中心與昭披耶河的連結,從不同的碼頭站點可以觀察出曼谷區域的特色,緊鄰 BTS Saphan Taksin 站是 Chao Phraya Express 的核心碼頭之一。下了碼頭,沿著石龍軍路行走,是另一種接近昭披耶河的最佳深度觀察,沿路經過新記燒鴨,炭火與醬汁的香味混著清晨的濕氣,王子戲院旁的 Jok Prince 豬肉粥熱騰騰地冒著氣,搭配酥脆油條與手切豬肝。仁和園涼茶舖擺出數十種草本茶罐,標示著涼、熱、去火與解毒的功效。穿越 Yaowarat 與 Talat Noi 一帶的華人聚落,兩側建築融合中式牌樓與殖民風格,街道延續華人移民的歷史軸線,形成族群與河岸之間最密集的文化對話。

 

河流是一種城市記憶

在許多水岸地區,都市計畫正在試圖美化與淨化河面,但這些計畫往往忽略了原本在地的生活組織。被翻新為觀光用途的老碼頭,以及被迫搬遷的船屋居民,逐漸被排除在現代化的河景之外,在陸地交通早已飽和的曼谷,水上移動成了日常裡相對穩定的一種方式。

同一條河面上,不同船班載著不同的身體習慣與生活狀態,Chao Phraya Express(昭披耶河快船)是泰國曼谷主要的水上交通系統之一,船的旗幟顏色象徵不同的停靠模式與服務對象,橘旗船班停靠大多數主要碼頭,主要由當地學生與通勤者搭乘,而黃旗是為上班尖峰時段所設計,只停特定大站,無旗的船多為本地支流或觀光導向的區間路線,接駁遊客搭乘前往主要寺廟或市場。

船從老城區出發,經過了鄭王廟、花市與市場沿岸的低矮建築,當船緩緩轉入昭披耶河西岸段,ICONSIAM 百貨的建築突兀地升起,高聳的玻璃帷幕與河岸另一端的傳統攤販、碼頭形成強烈對照。那一瞬間,像是抽離了對曼谷熟悉的街景記憶,突顯出順著觀光需求生長出的風景副本,河始終在觀看這座城市如何順應時代改變自己。

 

曼谷石龍軍路
BTS Saphan Taksin 站出口處的攤販
石龍軍路的夜晚
Thanon Si Wiang 白天是個小型市場,到了夜晚沿路是小吃攤販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