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與影像持續被科技改寫的時代,「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試圖探問紀實影像從類比過渡至數位,藝術家如何重新編排觀看與記錄的關係?
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余思穎策劃,邀集來自臺灣、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中國與馬來西亞共17位藝術家參展,作品涵蓋攝影、錄像與虛擬實境等媒材,呈現影像在當代如何由捕捉現實轉向詮釋現實。
影像從紀實走入延遲的語境
展覽開場由杉本博司的《劇場》系列構成,銀幕因曝光過久而轉為白光,映像消失,僅餘時間的痕跡。這個起點暗示著本展所聚焦的影像位置,非劇照下的影像,如何成為一種凝視未完的動作。石內都的《廣島》系列從遺物出發,謝三泰重構白色恐怖場景的非劇照影像,何經泰以濕版攝影記錄排灣族儀式。這些作品共同指向影像如何訴說那些從未被拍下的部分,如何讓歷史殘片浮現於觀看之中。
從紀實到自我地圖,影像不再扮演說明者
第二軸「轉變與重生」中,影像逐漸離開事件現場,進入敘事與自我編導的交界。沈昭良與劉振祥攝影中的綜藝團、廟會與地方儀式,不是為了記錄,而是讓庶民身體重新被看到。張乾琦與周慶輝則在聲音與畫面之間進行形式實驗,《在路上》與《應許之地》並非紀錄式攝影,而像是藝術家與攝影本身的對話。凱薩琳.歐佩的作品將建築廢墟與隱喻結合,靜態畫面中藏著關於暴力、失序與社會結構的無聲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