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用設計翻出日常的潛規則,招牌裡的社會學

在街上行走時,人們會注意到什麼?是密集排列的招牌、日常對話中的流行用語,還是社群平台推送的最新議題?這些看似零碎的資訊,真實反映出社會當下的樣貌。p.n.g. 是台灣首個議題研究型品牌,關注這些日常細節,透過設計整理、解構,再轉譯成可視化的內容。

品牌名稱「p.n.g.」來自「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這是一種無失真壓縮的影像格式,常用於數位設計與網頁製作。這個命名方式,直接點出品牌的核心概念——將龐雜的社會現象壓縮、提煉,轉化為清晰可讀的設計語言,讓資訊得以被更精準地傳遞。


觀察的是「理所當然」的事物

p.n.g. 由沿岸制作負責人陳彥安與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共同創辦人張柏韋創立,核心成員來自不同領域,包括設計、影像、藝術與哲學等。他們關心的不只是設計對於美學的追求,而是如何透過設計回應社會議題。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因為過於熟悉而被忽略。像是商店的招牌通常只被視為廣告工具,但 p.n.g. 會進一步思考某些店家的招牌爲何特別顯眼,不同時代的字體選擇又有什麼社會脈絡。這些問題都是 p.n.g. 在設計過程中會納入的考量。
 

設計的核心是問題意識

p.n.g. 主要關注三個核心方向:「議題探討、概念精煉、價值再定義」。這些詞聽起來抽象,但實際應用在設計時,代表的是一種思考方式——如何透過設計凸顯社會議題與如何讓一個設計作品承載清楚的觀點。品牌的設計不只是傳達美感,而是希望透過視覺與內容,讓觀者對這些議題產生新的理解。這種思考方式讓 p.n.g. 的設計不只是圖像或物件,而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他們希望設計不只是裝飾,而是一個媒介,讓人們重新審視理所當然的事物從而產生新的視角。


2025 年 3 月 22 日至 3 月 30 日,p.n.g. 將舉辦首場展覽《招牌:》(SIGN: Promotional Narrative Guidance)。這次展覽以「招牌」為主題,探討它在社會中的角色,連鎖品牌的識別系統、巷弄內的老字號手寫字體、政府規定的統一招牌計畫,這些元素都影響著我們對城市的記憶與想像。期許人們更有意識的觀看這些招牌,展覽將拆解招牌在社會中長期累積的文化意涵,讓觀者重新思考這些「習以為常」的視覺符號。




影像: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