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式日常與異鄉人之間流動的空間:義大利咖啡 bar 文化

 

在義大利城市裡,咖啡 bar 幾乎填滿生活的空隙,車站、街巷、廣場邊,走幾步就能遇上,吧台始終立於最日常的動線裡。桌上不擺上拉花的拿鐵,也不講究風味輪與單品豆,當地人多半站著喝完一杯 Espresso,伴隨短暫的站立、簡短的寒暄與隨即離去的步伐。這樣的空間,成為城市裡最日常的場景。

而這條長久以來屬於本地人的生活線索,近半世紀以來卻悄然融入了來自中國的移民身影。來自中國的移民在過去二十年內逐漸成為義大利 bar 空間裡常見的一道身影,他們站在吧台後,將手中的濃縮咖啡遞給眼前的義大利人,成為這座城市日常的一部分。咖啡、糖包、玻璃水杯與短暫對話組成的片段,早已不分本地與外地,他們的身體熟悉義式咖啡文化,構成移民與在地交會的最初輪廓。

 

1970年代的起點:移民、勞動與城市邊緣

義大利的咖啡館被稱為 bar,源於英語中 bar 的空間形式詞彙,在19世紀末傳入義大利後,被用來指涉供應簡單餐食與快速咖啡的站立式櫃台。與美國常見的酒吧不同,義大利的 bar 以 espresso 為主,搭配簡易餐食與酒類,成為結合飲食與社交的日常空間。一杯 espresso,一塊 brioche,和在工作與閒暇之間短暫停留的空間,成為義大利人每日最穩定的生活節奏。

中國移民進入義大利的時間線可追溯至1970年代。多數來自浙江青田、溫州地區,透過家族關係與地緣連結進入義大利,最初從事成衣加工、餐館與批發市場等基層勞動。隨著時間推移,第一代移民逐步走向都市日常性更高的咖啡 bar 空間,成為站在吧台後,為義大利人遞上咖啡的異國面孔。



遞上一杯 espresso 之間

在義大利北部與南部的 bar 有著微妙差異。米蘭、都靈等北方都市,受現代化與商業化影響,吧台空間轉向快速、高效,移民得以進入的機會更多;而在那不勒斯、巴勒摩等南義地區, bar 仍保留著強烈的家族經營結構,街坊熟客與長期經營者之間的情感關係更為緊密,移民難以介入其中。

移民經營的 bar 時常維持著最簡單的結構,保留立飲與快速輪轉的空間節奏,不刻意朝連鎖與複合式餐飲發展,映照出 bar 作為日常生活裝置的在地性,也顯現移民對空間與社群的實際適應,只為保留義大利人熟悉的喝完即走節奏。

站在吧台後的移民以身體記憶與每日重複的動作,逐漸掌握屬於這座城市的韻律,一杯適時遞出的 espresso,足以讓他們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