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杜依玲以虛構角色「陳美玲」,展開一場母職與身分的台灣女性書寫

 

夢想這個詞,在她們的日常中總是來得遲疑。有些話說出口時帶著停頓,有些回應則夾雜著壓抑與堅定。

「我追尋的女人:陳美玲 Michelle Chen」是一場以母女對話為起點、以女性群像為主體的策展實驗。由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支持,策展人杜依玲(長椅小姐)從與母親之間一段看似平凡的爭執出發,打開了女性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渴望與選擇。她從母親名字中的「美」與自身的「玲」出發,創造出虛構人物「陳美玲」——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代女性經驗的集體代稱。

 

她不是一個人,是一個世代的生活折射

2023年,「陳美玲的房間」以研究型展覽打開第一個入口,透過八位六十至七十歲女性的深度採訪,試圖梳理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在家庭、婚姻與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作家高博倫為此虛構短篇小說《黑麻雀》,展覽於是有了另一層文本軸線,讓現實與虛構共同拼貼出名為「陳美玲」的主體。

2025年,「我追尋的女人」在有章藝術博物館展開,九位來自不同世代與地域的女性與酷兒藝術家,透過繪畫、裝置、錄像與行為,呼應小說中的角色與情節。她們分別以自己的視角對話、打岔、質疑這位虛構人物的輪廓,也對母親與自身的關係發出回音。

 

在虛構裡尋找真實,在策展裡修補理解

展場空間劃分為兩層,第一展區為現實:「陳美玲」所經歷的時代與外在社會;第二展區則為內在,進入她無法言說的感受、情緒與身體記憶。小說文本與作品並非線性解說,而是採取跳接、重疊、擦身的方式交會,製造某種模糊與共鳴的空隙。

展覽共展出15件作品,時間橫跨1974至2025年,包括席德進《謝淑錦(謝蕓庄)》的首度曝光,李錦繡生前最後一批作品,以及泰國、巴勒斯坦藝術家的錄像與身體實驗。每件作品都與「母職」與「女性經驗」有所關連,卻又不止於此。

我追尋的女人:陳美玲 Michelle Chen」是一場以母女對話為起點、以女性群像為主體的策展實驗
「我追尋的女人」在有章藝術博物館展開,九位來自不同世代與地域的女性與酷兒藝術家,透過繪畫、裝置、錄像與行為,呼應小說中的角色與情節
莊馨怡,《絮語 9》 ,2025,花粉、布、白色繡線、棉,尺寸依場地而定
「陳美玲」展場入口一景
「陳美玲的房間」展覽前期研究展區一景
李錦繡系列作品,展場一景


展場如房間,如身體,也如一頁頁被打開的家庭相簿

四件全新委託創作為展覽注入更直接的當代對話:李芳吟《橋》以堆疊母女共用的日常物件形成裝置;洪瑋伶與辛佩宜以《正反拍》拆解紀錄片觀看與訪談之間的權力位置;莊馨怡的《絮語》從材料細節觸及情感的延展;而「明日和合製作所」則讓素人母親們透過電話演出,把日常對話變成一種現場藝術。

這些作品未嘗試完整還原某種母女關係的樣貌,而是捕捉那些模糊、矛盾、未竟與遺落的情緒片段,在展場內得以暫時被看見、被理解。

展覽的敘事不只來自藝術家,也來自觀眾的加入。從策展人母親錄製的語音導覽,到學童與長輩共製的家族肖像,再到串連不同世代的教育活動,這些參與行動讓「陳美玲」的形象在生活經驗與現場實踐中不斷延伸與展開。

 

與母親共振的當下實驗

結尾回到李錦繡的五件作品,是展覽最靜默的一段風景,在雕塑與繪畫的交界,她反覆描寫植物、身體、容器等圖像,像在回應自己長年身為母親、藝術家的掙扎與安放。策展專文〈我追尋的女人:「陳美玲」與「李錦繡」〉,則試圖在虛構與現實的對照裡,提出一種對女性創作者生命軌跡的書寫方式。

 


「陳美玲 Michelle Chen」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 2025.05.11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主館2、3樓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11:00-17:00

 

李錦繡系列作品,展場一景
吳瑪悧,《寶島賓館》,1998,木板、粉紅色泡棉、紅燈泡、沙發、保麗龍、金木框等,場地依尺寸而定。
洪瑋伶 + 辛佩宜,《正反拍》,2025,30分鐘,三頻道錄像,椅子,尺寸依場地而定
米爾納.巴米耶,《親愛的罐子》,2020,19分鐘,雙聲道短片

文字:
影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