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滯留的透明容器:北美館展覽「Lili Deli 麗麗食品」的食物材料學

 

飲食作為人類基本需求,單純的口腹之欲,繼而攀附於食材、氣味、聲響與延伸的飲食行為。那些在日常中習以為常的小吃店家,帶著點油膩的地板,紅白點餐單與塑膠餐椅,這些細節不知不覺間堆疊成社會記憶的切片。旅居倫敦的藝術家黃麗音,從這些習以為常的物件中挖掘錯位的感知,以英國泰德美術館個展為始,回望臺北,在北美館鋪設一場微觀的飲食風景。

 

起因於市場的味覺經驗

Lili Deli 麗麗食品」為黃麗音在北美館的個展,作品融入在地傳統和異地文化,融匯各地的『市場』意象,以臨時材質、剩料回收與現成物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集體行為產生的超現實荒謬,以及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牽引勞動和經濟系統的驅力。近年她持續在歐洲活躍創作,2024年更於英國泰德美術館舉辦個展,探討英國漁業和食品業的關係,直指食物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口中之間的距離。

 

透明玻璃下的脆弱本質

《內用區》(Dine In)汲取台灣小吃攤用餐區的元素,展間中錯落擺放生鏽又不穩的鐵桌架,部分桌子裝設玻璃桌面,讓人聯想到在臺灣家戶中,為了保護桌面、便於整理,疊加於桌上的玻璃片,以及夾在中間的各種傳單與紙條。

桌子上玻璃材質的器皿喚起人們手持玻璃器皿時小心翼翼、珍惜的心意。藝術家將玻璃製鑫鑫腸、蘆筍與櫻桃等散置展場中,一方面以光滑剔透的質地保存食物的形體和新鮮度,另一方面也藉玻璃的脆弱與易碎,映照出食物容易腐敗的特性。

「 Lili Deli 麗麗食品」是藝術家黃麗音以食物材料探討物質與人類的關係
《內用區》汲取台灣小吃攤用餐區的元素
藝術家也發起廢比塔計畫,徵收民眾家中留著無用,棄之可惜的消費物品
堆疊包材的《包裝人生》是消費行為的縮影


日常崩壞的消費風景

《豆簾子》(Broad Bean Curtain)的金屬簾子靈感來自臺灣小餐館裡便於分隔廚房和餐桌區的塑膠簾或木珠簾;而擱置其上,漸漸氧化的黃銅豆莢,則與閃亮的簾子形成對比,標誌作品隨時間變化的樣態。

四張裸裝裱的攝影作品在展場不同位置,影像赤裸裸地展現物件在環境中堆疊或腐朽的狀態。四張影像呈現結實累累的橄欖樹、被推落在河中載浮載沉、鏽蝕的購物車、冷清釣蝦場裡風化褪色的塑膠椅與污漬灰塵堆積、半待機狀態的沒落橡膠工廠。藝術家用這些景物呈現人類社會的消費、享樂、耕作與生產活動中的物質百態,隱喻當代社會中不同的生存樣貌。

 

紙張吸附走過的生活足跡

《包裝人生》 Packaging)的素材來自她過去數年收集的各式各樣包裝紙,有臺灣的月餅紙,她旅居歐洲時的各式包裝紙。這些原本應被丟棄的剩餘材料,記錄了藝術家數年的生活足跡,同時也是當代人類消費行為的縮影。而展場中央展示台座採用的數十噸紙磚,這些來自印刷廠、經加壓綑綁的邊角餘料,將於展覽結束後前往回收廠,進入下一輪生命週期。
 

展覽名稱:Lili Deli 麗麗食品

展期:即日起 - 2025.06.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展覽室

《豆簾子》結合台灣小吃店愛用的珠簾與黃銅豆莢象徵時間的變化
《注意後方來車》指向汽車文明的失效時刻
本展也期間限定於詹記麻辣火鍋西門大世界同步展出作品

編輯整理:
影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