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廚的台味、熱帶風味與韓式發酵新想像:T+T 亞洲風味之旅菜單

亞洲飲食的本質可以透過氣候、作物、信仰融合的文化來細細感受,T+T 這季落在台灣、馬來西亞與韓國三個地理帶之間,橫越了熱帶季風、赤道濕熱到溫帶季風的氣候分區,在不同飲食文化與氣候環境下生成截然不同的風味與料理方式,使這趟旅程有了更豐富的脈絡,也讓我們打開重新認識亞洲料理的契機。

從整份菜單可以看出主廚李至正與蔡元善以風味研究作為料理的出發,在拆讀每個文化區塊的味覺、調味結構與材料使用方式後,再依據 T+T 的思考框架來重新組構。

主廚在創作上有幾個明確方向,像是重新觀察生活裡常見菜色裡的風味,如台灣的甜酸、韓國料理對油脂與酸度的平衡、東南亞以香料與發酵建立的辛香,然後重新掌握對味覺的排列比例,調整了鳳梨蝦球的甜酸比、松子湯的乳化濃度、參峇的辛辣深度。最後讓料理回到結構本身,打破我們對風味的既有印象,當味覺被重新詮釋時,感受主廚對過去的經典致敬外,也吃出新的想像。

T+T 的開放式廚房
甜蝦 鳳梨 檸檬葉
干貝 松子 南瓜
紅甘 柚子 紫蘇


跨越台灣甜酸與東南亞辛香,沿著食材轉換的旅途

以「甜蝦、鳳梨、檸檬葉」開場,主廚從台灣常見的鳳梨蝦球取材,保留台式甜酸與海味的印象,選用東港甜蝦與自製鳳梨醬並改以酥脆塔殼呈現,使原本厚重的炸物輪廓變得輕盈,而紫蘇花與金蓮葉的清香讓這道熟悉料理有了新的面貌。

延伸至台灣街頭小吃文化的「玫瑰鴨、松露、車輪餅」主廚將車輪餅的外型與法式食材結合,以油封鴨腿肉與松露調製醬汁作為主軸,鴨肉的醇厚和松露的深度藏在外型樸實的殼裡,將在地與高級食材的組合方式,反映主廚對於味道記憶的敏感度。

菜單中的主餐線條更明確展開跨地域的風味脈絡,「羊鞍、黑蒜、居林果」以馬來西亞料理常用的熱帶果實作為醬汁基底,居林果的蒜香與堅果氣息與羊鞍的脂香相互貼合,再以黑蒜拉出柔和甜味,使整體呈現鹹、酸、甜並存的熱帶料理;而「和牛、水梨、青蔥」則回到韓國烤肉文化,選用 A5 和牛搭配大醬、辣椒醬與韓國醬油三種調味,形成更濃厚的肉香層次,以水梨酸甜緩和油脂,羅蔓葉與青蔥醬重現生菜包肉的組合方式,讓韓式烤肉的風味被清楚呈現。

蔘雞湯的細緻與東南亞甜點的清涼

進入湯品,「鮑魚、人蔘、竹地雞」主廚把蔘雞湯的滋補文化轉化為更清爽的版本,糯米吸附湯底的人蔘香氣,鮑魚與雞白湯交疊出鮮味,使整道料理呈現韓式湯品的乾淨樣貌。甜點部分延續東南亞飲食的清爽,「檸檬、佛手瓜、酸梅」源自馬來西亞街頭沙梨汁,以酸梅醃漬佛手瓜並包裹青蘋果雪酪,讓鹹酸與冰涼的質地同時存在;而「椰子、花生、椰糖」則轉寫曼煎粿的經典組合,以薄脆外殼包覆濃郁椰糖與花生醬,搭配花生牛奶冰淇淋,重現東南亞小吃常見的鹹甜對比。

T+T 這一季的菜單把台灣的甜酸、東南亞的辛香、韓國料理裡關鍵的油脂與酸度拿捏得更清楚,並在比例、調味與呈現方式上做了明確調整,整份菜單呈現主廚對亞洲飲食文化的實際理解,把熟悉的味道拆開後再組合,而不是單純做出看起來很道地的版本。

玫瑰鴨 松露 車輪餅
和牛 水梨 青蔥
椰子 花生 椰糖
真鯛 楊桃豆 參峇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