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與人事物的關係收斂到一個程度,或許會抵達這道思索:假如不依循兩點一線的劇情,那麼無論是光線柔潤,或有濕氣揮之不去的每分每秒,我們會自然而然在什麼樣的地方做什麼?
城市暗示你去逛獨立小店還是在書店裡流連?抬頭找星星時會騎腳踏車閒晃,或在河濱公園躺平?整體文化是否鼓勵個體展演各自的魅力?
珠寶設計師 Phoebe 開在敦南林蔭大道邊的選物店 CHANG CHANG Jewellery & Shop,很像是一種解答,行星系那般凝縮了各個城市的奧義,思維圍繞著當代珠寶的觀念、她喜愛且有意識找尋的基調,透過材質之於五感的影響來突破與理解既定感受,明暗、凝固、冷暖交錯,在表層裝飾和內在對話間不斷碰撞。
這樣一間低調的小店內上演著跨時區的光景,但奇妙的是,去到任何一處的 Phoebe 都始終如一,生活不必在他方。
無論是 2011 年遠赴佛羅倫斯學金工、回台北開店或休假、一發現感興趣的工藝展會又飛去歐洲,Phoebe 每一天的開場韻律都悠緩,喝咖啡吃早餐配水果,「會打坐,也會躺在地板上,都跟我在國外過的生活一樣。」
在國內外當然都騎腳踏車,如今的店面便是騎車途中偶拾,銅綠色調的冷滑金屬面與疏密有致的木牆、古典木櫃交錯,襯托著珠寶、服飾、器皿、擺設⋯⋯等生活什物,從視覺、材質記憶到姿態都散發出殊異的氣質。40 多年前,雙星大廈搭上敦化南路逐段開通的浪潮,紅磚影淡淡透進室內,城市也好、物件也好,歷久彌新的肌理都在此匯流。
Phoebe 的鋼管腳踏車平時就擺在辦公桌後方,像日常佩戴的簡約首飾那樣,每件都蘊含她對材質穩定性的喜好和線條創造出來的節奏感;桌邊則常有筆記本、鋼筆與書,「我習慣接收全部資訊再一一攤開,雖然要花一段時間整理,但一旦釐清思緒後,幾乎都不會有遺憾。」
散落的自然,直覺的安排
面對琳瑯滿目,抉擇本身便是一場修煉,當大眾被可能性淹沒時,選物店卻把考驗當成座標,朝不懼孤獨的美感篤定前進。
店內有善用石頭色澤及金屬線條組成極具結構感的日本首飾,以珠寶形式捕捉脆弱的美與矛盾;也有堅持就地取材、讓手工藝和自然共生的藤編家飾,代代相傳的技藝散發出文物氣息,居高凝望,儼然不朽的智者。
美是文明史上歷歷可考的底色,可是物件不語,要怎麼從世界各地來到台北這方宇宙?
「我有一次在丹麥逛進一間小店,就是 KOKOON 這個牌子,春夏秋冬都用真絲來設計系列作。」俐落的剪裁加上親膚質地,都呼應著 Phoebe 對品牌及女性力量的理念;老闆剛好在店內,雙方一拍即合,「疫情後他們把所有通路都關掉,唯一留下來的就是 CHANG CHANG。」
即使在 KOKOON 暫停營運後,柔韌輪廓仍在櫃檯旁見證著這段藉由手藝交換的默契;一旁掛著摩洛哥生活風格品牌 LRNCE 的刺繡罩袍,同品牌陶器在整間店與馬拉喀什的大地間,用繽紛色彩憑空鋪展成一條連結。
順應直覺從海外選進來的少量商品,又輾轉送到眼光獨具的有緣人手上,這樣的交易每實現一次都如同一小簇星火乍現光芒,Phoebe 難道不怕有一天奇蹟失靈?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天賦,但我就是會莫名其妙看見喜歡的東西。」絲毫沒有資訊焦慮的她轉了個身,也是從他人的選品哲學中看透生命經驗的客人,當回老闆時,同樣任憑整間店自由呼吸,「用自己的方式讓品牌去找對的人產生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