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由我們的國際夥伴 Neocha 製作,未來我們將陸續攜手合作呈現更多經典內容。
從工藝到雕塑,日本藝術家北林加奈子終日與陶相伴。她一路接受著正統的學院派訓練,手中的陶器既不實用也不高冷。 那些大大小小的陶塑總是圓滾滾的,有日式傳統的侘寂之美,又帶著一點調皮或是不安分。
常有人說北林奈子的陶塑不像手工藝品而像石頭。 這些陶器沒有完美的幾何外形,顏色是安靜的青白色或原土色,表面保留著兩三分粗礪 。 就是在這些「石頭」的縫隙中或表面上,毛線、樹脂、玻璃、絹網等材料像嫩芽一樣破石而出,像枝葉一樣自由伸展。
這種人為製造的天然感,既反映著日本傳統中萬物有靈的底色,也延續著軟雕塑用非定形材料模擬有機體的脈絡。 面對這些作品中的那些絲線、小珠、鐵絲、紗布、毛球等等,居高臨下的「欣賞」姿態不再適用。 這些作品邀請每位觀眾把自身縮小再縮小,觀看到每一件作品的細處,去觸摸陶土燒成後的坑洞表面,或坐在弧形的鐵絲上蕩個鞦韆,或與毛線的纖維肌膚相親。
「幾年前在法國展出時,觀眾們紛紛表示我作品的風格很“日本”,可在那之前我自己卻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說,「我做作品的時候總是相信物件中是住著靈魂的。我重視留白,希望把某些看不見的部分體現出來。可能這種感覺恰好與觀眾所理解的”日本“這個詞的某些內涵一致。”
北林加奈子在東京出生長大,住在新宿區。 她說:「新宿總是有很多人,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幾乎要彼此碰到卻還沒碰到的非常微妙的距離。在如此近的距離下,我們反而會失去很多感受, 覺得有很多東西無法觸碰,如同過載。」正是這個紛紛擁擁的過載世界使她更加珍惜日常生活中的瑣碎風景,鄭重地對待那些讓心裡「『呼』地動了一下」的不經意的發現。
”這些發現可能極其細小,隱藏在日常的塵埃中;也可能非常短暫,視線離開時就會被立刻忘記。儘管如此,這些發現仍然鑽進我們記憶中一些未定義的空隙。有一天如果有什麼恰好觸發了這裡的開關,那些記憶就會再次浮現,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