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史中的觀景窗一直被視為功能性的介面,卻鮮少被當作創作的主體。台灣攝影師李雨軒在《Viewfinder》展覽中,讓這個微小卻決定性的方框重新獲得注視。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發想,早在十九世紀,德國蔡司公司(Carl Zeiss)已投入觀景鏡頭的光學設計,使攝影者能透過有限的框架建立攝影師對世界的視覺秩序。觀景窗的歷史也同樣隱含著觀看方式的演變,從旁軸到單眼反光,再到數位取景螢幕,每一次技術更替都在塑造人與影像的關係。
老相機觀景窗的細微宇宙
第一次將眼睛貼近觀景窗時,整個世界被框成一個陌生的形狀。玻璃的反射、光線的滲入、焦距的漂移,觀景窗被拔離工具性,變成影像的本身,攝影家李雨軒選擇回頭看看那些承載時間的機械細節。
現場展示十台經典老相機的觀景窗與內部構造,透過微距拍攝與逆光處理,形成深邃的影像入口。透過光線、記憶與時間的痕跡壓縮在有限的玻璃裡。我們在觀看影像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被相機的眼睛回望,策展理念強調「雙向凝視」,每一台相機的亮度、對焦方式與設計,都在無形中塑造觀看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