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盒文化在戰後台灣的發展,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1960 年代台灣推行農業現代化,水果產區從南至北形成高度分工的產銷模式,地方合作社開始興起。
果農從手推車販售的年代走向統一採收、分級、裝箱的制度,荔枝、蓮霧與芒果逐漸成為台灣不同季節的風味象徵,高雄大樹的玉荷包在初夏高溫下轉紅,屏東的黑葉荔枝因日照與水分條件呈現更清晰的香氣。台南玉井的愛文芒果多生長在日照充足的小山坡,乾熱風讓果皮較少出現水傷與斑點。隨品種的成熟時序、風味與外觀被農會與產銷班逐年紀錄,成為往後禮盒選品的主要依據。
冷鏈卡車在南北往返的公路上,車身的銀色像一片移動的陽光,把地方的季節性送往各地,也承接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往返。
以水果維繫關係的交換文化
1980 年代台灣企業贈禮興起,水果禮盒開始漸漸進入社會流的階層,我們從年節到喪禮、各式開幕剪綵的時刻、年節前擁擠的電梯裡,水果禮盒在這些場合之間穿梭,扮演著著重要的角色。
禮盒表面貼著金箔字樣的「吉祥」、「豐收」、「祝福」,內層是一顆顆被泡棉襯墊的珍貴小宇宙。研究禮物理論的社會學家馬賽爾・莫斯曾指出:「禮物是一種交換行為,是涉及給予、接受、回報的三重義務」當這種這種義務性被包裝成一種溫柔的社會學,我們以送水果維繫關係,以收水果承接人情,人們透過物質交換來調節關係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