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前提,是想傳遞給思慕之人的心意— 纖維藝術家 李佳玲

 

位於西湖工業區,溫室 WENS 是舊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共同工作室,許多工藝、音樂、藝文創作者與品牌創辦人皆於此匯聚。乘著廠房舊有的貨梯步入溫室,近百坪的空間保留了陳年的鐵製內務櫃,散落各處的作品與灑入窗內的柔柔日光,交織成一場場小型展覽;泛銀白色澤的隔板則劃分出每位創作者的工作空間,而坐擁其中一區的,便是凝聚人們於此的纖維藝術家李佳玲 Jialing Lee 

 

曾任產品設計師、策展人,亦身為設計團隊「佳佳百貨」與生活品牌「小佳碧玉 Pieces of Jade」的創辦人,李佳玲善於透過物件設計來詮釋、留存已消失的或即將消失的工藝技術與文化。 同時具備工業設計與複合媒材創作(mixed media)思維的她,作品總是一再令人們驚艷——原來手工藝技法與數位設計方法並非對立,兩者其實藏有許多交集。

如今年(2022)甫完成的作品 〈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訴說著蘭嶼原生蘭花的今昔故事:1947年,蘭嶼蘭花在日本花卉展獲獎後,這座小島因而得「蘭花之島」之名,吸引各方前來大量採摘,直至一天,蘭花原生種便因過度採摘而消失。李佳玲便以軟浮雕創作來回應這段記憶,抱枕上標有原生種蘭花絕跡前,中研院植物研究院 (HAST) 記載的田野紀錄地點 —— 椰油村(Yehyu Village)至相愛山(Hsiangaishan)之間的路程——另外也以刺繡描繪植物剪影,形塑「似在,卻已不在」的蘭花意象。

 

喚醒沈睡的記憶與心意

「陳舊的記憶總是令我著迷。」李佳玲如此形容自己的創作初心。而一切的起點,是一支水彩畫筆。

自小學時期拿到母親所送的水彩筆,享受作畫的她早早便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設計師。「我想只做喜歡的事,同時全權掌握自己的工作內容和作息。」當時李佳玲時常在心底默念著設計學系的入學門檻,並在大學如願開始了在工業設計領域的探險。

一次接洽到策展工作,李佳玲覺察到自己總是被柔軟的紡品、織品所吸引,「當時的我還難以精準形容這份吸引力是什麼,只是一直去想:布匹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我想追溯這些物件最原始的模樣。」這些疑惑促使她大量鑽研傳統工藝技法,如植物染色、原民的水平式背帶腰織法。

她這才發現,「原來每一個細節,都是很長的一段路程。」而其中更令她著迷的是,在過去的年代,手工藝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才能將完好的物件交付給他人,「我想,一切的前提是更為重要的東西——想要傳遞給思慕之人的心意。」李佳玲說道,這亦是日後她成立品牌「小佳碧玉」的出發點:藉由生活物件來傳遞心意。而於此同時,她也開始思考:工業設計和傳統工藝,是否一定是互斥的?

由舊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共同工作室—溫室 WENS。
小佳碧玉 Pieces of Jade的創辦人-李佳玲。
溫室 WENS 近百坪的空間保留了陳年的鐵製內務櫃,散落各處的作品與灑入窗內的柔柔日光。
作品〈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訴說著蘭嶼原生蘭花的今昔故事。
「陳舊的記憶總是令我著迷。」李佳玲如此形容自己的創作初心。


新與舊的交集

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讀複合媒材創作的時期,李佳玲開始嘗試結合過往所學,建構珍視的文化記憶。

一次至荷蘭參展,她打造了作品 35 Pieces of Jade,訴說台灣玉石工廠將單一質地的玉石取鐲後(以器械將所需玉石切割成圓形貌),便將剩餘材料丟棄,工廠周邊因而出現成堆的廢棄石材。為使不完美的石材重新轉化成為美麗的物件,李佳玲利用機器將35塊不同質地的廢棄玉石重新混合,並進行二度取鐲。

由於不同質地的玉石硬度不一,要混合並做出光滑的平面只能透過工業機具與模具來成型。當時一位珠寶學系的老師一見到成品,便驚訝地說:「珠寶系的學生多數衷於鑽研手工雕刻,但沒想到用工業製程的機具來雕刻製作,會是這樣出色的效果。」此外,我們亦能從李佳玲的畢業製作新古董,看見新舊工藝技術的融匯——她以雷射切割自製了一塊木板作為編織工具,並將不同質料的纖維以手工方式纏繞至木板上,再以電繡方式將圖案定形,於是形成了涵蓋新舊工藝技巧、象徵「情意」的手扇等物件。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許多東西加起來所變成的樣子。」對於新舊工藝技術的結合,李佳玲回憶,她就讀工設的期末考題是「畫出漂亮的傢俱一只」,到了現代,題目卻演變成「請設計出一套 APP 操作流程圖示。」她認為,「工業設計會隨著現代科技不斷地改變,傳統工藝對我來說則是另一個世界,像是為了要『反』新的東西而存在⋯⋯而我只想抓住兩者的平衡,去回應自己認為很棒的事情。」

 

別急著決定答案是什麼

回顧近三年的創作狀態,因為身為團隊管理者,時常需要以衡量全局為優先,李佳玲發現自己從較為主動的特質,轉變成相對被動地等待;乍看之下,面對無論是管理、策展、設計、授課等不同嘗試, 她總是笑著說:「一切都是因緣際會、自然演變而來。」但她仍期待,能往「創作者」的身份更靠近一些。

想起在英國即將完成學業之際,導師曾對她說道:「面對各種事情,不必馬上下結論、別急著決定答案是什麼。任何時刻都是另一種可能性的開始,不要去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理解自己在不同角色能完成些什麼。」

「你想完成什麼?」、「為什麼是由你來做?」在創作的過程,去發現、檢視、回答這些疑問的當下,都讓她與真實的自己更接近。或許,「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留給心目中理想的小佳碧玉」,李佳玲說,這才是最初拿到水彩筆時,對生活最純粹的期待。

 


 

FLAT43:會如何形容在溫室 WENS工作的每一日?

Jialing:一踏進原本沒有隔間的百坪老廠房,我馬上聯想到我還在英國唸書的時期。我們校園有一個共同工作空間,不同科系的學生都能聚在一起工作。當其他團隊陸續進駐溫室後,這裡變得像是一個小型校園。偶爾可以隨時觀察到別人在忙什麼,而當自己處在隔間內的時候,也可以感覺到隔壁的夥伴也在忙碌著,我很喜歡這種「半開放」的工作狀態——你在和別人在做不一樣的事情,但是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並為某件事努力著。


 

FLAT 43:小佳碧玉想傳遞給人們「平凡而深刻的老派浪漫」,是什麼呢?

Jialing:我認為若想感受平凡而深刻的老派浪漫,前提是「緩慢」。日常中有許多時刻其實都需要花費時間慢慢付出並感受,才能看見每件事背後的心意。我在下廚時也有過這樣的體會。曾經在製作一道料理時,朋友向我問道:「要做義大利麵的話,為什麼不是從麵條開始做呢?」從最原始的麵皮,到料理上桌期間的功夫和時間,就像是我在創作作品時,慢慢的、傾盡心力在作品上,想和在意的人分享成果的這份心意。

 

 

 

李佳玲希望自己能往「創作者」的身份更靠近一些。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