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裡的叛逆與勇敢,忠於自己的設計日常:專訪源原設計總監 Peny Hsieh

 

「我每天早上都會和設計師逐一討論設計內容,到現在每一個案子都還是親自參與,所以這段時間特別充實,把空白紙慢慢填滿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很療癒的。」

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我們與 Peny 相約在他的工作室見面,裡頭 7、8 位專案設計師正坐在辦公桌前專注工作。與他們不同,她並沒有固定的座位區,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大會議桌前,攤開圖紙仔細琢磨每處的比例與細節。

這裡正對落地窗,視線剛好可以看到對面枝葉繁茂的老樹,綠意像溫柔的潮水一樣滲進室內,隨著樹葉搖晃擺盪,光影與空氣裡都夾帶著季節的氣息,時而抬頭望向窗外,思緒隨著景色漫遊,時而回歸專注,創意在他們工作場域裡悄然綻放。

  

天生的叛逆造就獨特設計風格

「我從來不照著所謂的標準答案去做,更多時候只是努力實踐一種對空間的理想與信念。」談到私底下的生活方式,她喜歡宜蘭跑車看海,off-road 越野、溪降,也會自由落體,也會看推理驚悚片,那些帶點極端的嗜好或許正是她在設計裡保有勇氣與反骨的來源。

Peny 通常會從一個「不滿」開始,比如覺得它太醜了,就會想去改變它。當她對某件事物無法接受時,這股不滿便成了推動找尋答案的動力,在兼顧功能與美學的過程中她會反覆修正,讓創意從2.0升級到3.0,最終達成一種趨近完美的平衡。

比如在⟨ 幾何流域⟩作品中,Peny 強調工藝與在地視角,認為空間本身就是一種感官享受,像音樂、視覺一樣具有打動力。她的作品往往融合獨特與敘事性,形成具有觀賞張力的建築格局,同時展現對居住者生活機能的尊重與創新改造。

「創作對我而言,就是情感的抒發」Peny 堅定地說。在設計方法上,她習慣先搭建完整的骨架, 再透過細節慢慢雕刻,這個基礎往往建立在與業主一次次深度的溝通與需求理解之上。她認為,空間設計若缺乏真實的需求與限制,僅止於純粹的藝術創作; 唯有將限制化為優點的挑戰,設計才能激發真正的火花,觸動居住者的情感。 持續的學習是能量來源,每一次創作的完成都檢視自己「還能更好」。 她不墨守成規,叛逆於千篇一律的技法,總在住宅設計中追求詩意與張力,並在情感氛圍與功能清晰之間找到平衡。這樣的哲思,讓她的每件作品都成為獨 一無二的生活回聲。

窗外的樹影隨風搖晃,光與影進入空間,源原設計工作室瀰漫一股安靜而富有季節感的工作氛圍
源原設計總監 Peny Hsieh
一把舊比例尺,邊角因歲月磨損,卻留下數不清的測量痕跡與回憶


從旅行帶回來的靈感與材料記憶

「當我看到一個很美的材質,雖然一開始不知道怎麼用,但只要遇到適合的案子,就能馬上想到怎麼把它放進去,就像藏在腦袋裡的寶藏庫,隨時等著被我用上。」

她總是能敏銳地掌握每種現代材質與工法,富有反思與創新,這份直覺源自於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不斷試煉的累積,尤其是旅行或日常的偶然發現,經常成為設計時的靈感來源。

她曾經在阿姆斯特丹河岸邊看到層疊式的戶外座椅,發現實木跟鏽鐵材質堆疊得自然,感覺像一件可以棲息的小建築。她會被那種隨興又不刻意的美所打動,於是就把這份來自旅行的啟發,帶進她的 ⟨層疊向量 ⟩作品裡,轉化成一座引人入勝的電視牆

  

從一把舊尺開始衡量了時空記憶與設計刻度

當時間化作衡量生活的刻度時,它便如同細緻的引線,將那些零散的記憶梳理成形。Peny 從鉛筆盒中掏出一把舊比例尺,那是她與日本建築師交換來的禮物,雖然經過時間的洗鍊,其中的一角已經出現磨損了,卻提醒著設計是來自人與人的對話,並見證了無數次的靈感迸發與構思調整。

工作室裡還有幾張椅子,也在時間中浸潤出獨特的氣質。比如創業初期購買的牛皮椅( BKF Chair ),陪伴她踏出第一步,細細的鐵件支架搭配一整張天然牛皮,輕巧卻意外地舒服,也使用在了他的第一個案場內。

沿著視線的另一側望去,有一座「電話亭」出現在眼前。我們笑說這是大企業裡才有的規格,這是最近才在工作室新增的靜音艙。這座靜音艙當同事有需要溝通的時候,會自然而然走進那個空間,就像一個小小的自我庇護所,同事可以在裡頭暫時抽離現實,或是自在的與客戶通電話,也不需要擔心打擾到其他同事。

 

設計,不只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心意。從「會設計」,到「想設計」——只做有共鳴的設計

聽著 Peny 娓娓梳理這段創作脈絡,語氣平穩而清晰,但其實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挫折與迷惘。

剛入行的那幾年,她每天重複著相似的工作,對設計毫無領悟。直到十多年前某天,走進一家咖啡館,整個人被空間震撼到了。大門前庭綠意繁盛,階梯擺滿黃檸檬果實宛如伊甸園。餐點豐盛、自然卻講究,誠意滿滿,讓味蕾驚艷。老闆不是設計師,卻讓氛圍自由奔放,處處充滿這樣也可以的非制式思維:銀色水管成了書架,裂縫裡藏著玩具,架上還擺滿著《Wallpaper*》雜誌、是用不鏽鋼衣架掛著展示雜誌——她看到了「內涵」,在當時的台灣極為少見。老闆把喜好、感知與心意藏在細節裡,而不是刻意堆疊出來的。離開咖啡廳後, Peny 心中只剩純粹、美好與快樂,原來初心,足以打動人心。

那一刻她就像被一棒打醒,開始改變心態閱讀大量設計雜誌、主動去吸收美感能量,更深入的去感受美對她而言是什麼,而不只為了工作而工作。她也開始走進各種實體空間,親身感受設計的細節與氛圍。有一次,她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特別喜歡的空間,驚喜地發現那竟是一間可以租的 Airbnb,就毫不猶豫地飛往比利時安特衛普 Graanmarkt 13,只為了親眼體驗那些材質、光影與色調。

感官打開之後,你才會真正有勇氣在自己的設計裡放手嘗試。就像當年塗料還沒在台灣普及,為了解開好奇心,她甚至約見拜訪了國際知名比利時建築大師 Vincnet Van Duysen 親口以一句『你家好美,我已經看了三十次都不會膩。』表達對建築師的崇仰。Vincnet Van Duysen 甚至送給 Peny 他家牆面的塗料小樣, 這一刻的親和、慷慨與啟發,讓她永遠難忘。 同時她也去住了⟨ La Muralla Roja ⟩ 紅牆,由 Ricardo Bofill 於1973年建於西班牙 Calpe 懸崖上,如同一座彩色幾何迷宮的城堡、背景是西班牙藍色天空和深藍色海洋進一步擴大了調色盤,50年至今依舊大膽夢幻。 ⟨ Walden 7 ⟩、 ⟨ Xanadu ⟩,及他的建築公司⟨ Tall deArquitectura ⟩ 的總部和他的家,皆是代表。那段時間雖然對 Peny 充滿了不確定和挑戰,但正是因為親自走進這個過程才能突破侷限,初心、啟發、大膽,是她在探索旅途中蒐集到的價值。

走過迷茫與倦怠,那些跌跌撞撞的時刻成為了她獨特風格的養分。如今 Peny 只做有共鳴的設計,要先能打動自己,才會落實在客戶的家裡, 要為完美而堅持的心意。


 

FLAT43: 在這個空間裡,平常會用到哪些家電或器具,對你們來說有特別習慣或偏好嗎?

Peny Hsieh :3D 列印機。它對我來說是一個延伸思考的重要工具,我常用 3D 列印去製作各式各樣屬於我們的門把、樓梯模型,它對我來說是比例的試驗,也是我們提前與設計對話的方式。我可以在設計實際完成之前就以手去感受的實體。而最後完成的設計在線條與轉折上,幾乎與當初的 3D 模型一模一樣。

 


 

FLAT43: 空間裡的哪件家具,是你們最有感情、最常互動,或覺得特別代表自己風格的?

Peny Hsieh :一張擺在大門入口處我私藏的椅子,我幫它取名 Ghost。這是一張法國設計師 Pierre Guariche 設計的鋁製手工椅,表面有著細緻金屬光澤,看起來像半透明的靈魂,卻存在感很強。

  

Peny Hsieh x 源原設計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60巷26號2樓

 

https://penyhsieh.com/

法國設計師 Pierre Guariche 設計的鋁製手工椅靜置在大門入口,鋁質表面映照出細膩光澤,在空間裡極具重量
正對窗外的工作區,老樹枝葉繁茂,綠意與光影滲入室內,Peny 的思緒在最靠近自然的地方靜靜遊走
樓梯的 3D 模型,線條與轉折被清晰捕捉,比例精準到能預示最終作品的樣貌
電話亭般的靜音艙獨立一隅,如一座小小庇護所,容納短暫的專注與私密
3D 列印機成為 Peny 在設計雛形階段的重要工具
步步向上,綠意為伴。好友送給 Peny 的 Ole Flensted 紙雕藝術,除了是窗前裝飾,也呼應公司第一個作品⟨ 源自原本 ⟩的螺旋梯,從第一件螺旋梯、至今七成客戶家中都有樓梯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