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色成為起點:藝術家陳松志《劃黑》中的感性與縫隙


 

陳松志的創作擅長運用日常家居物品與各種材料,組合出富有結構感的裝置藝術。他的實踐過程是一連串精心安排的行動,透過雕塑、現成物、繪畫與抽象材料間的對話,建構出一個充滿記憶、儀式與轉變意味的物質場域。這些作品呈現出個人生活中的熟悉感,也經由重新組合與轉化,建構出一種持續演變的敘事結構。

 

材料與空間之間製造詩性的間隙,在未定之中與作品產生共振

陳松志今年在鯉魚藝廊展出的《劃黑》個展中,他進一步探討行動與邊界的意涵,而「劃黑」像是一場名為「Black Dancing」的舞動,在空間中留下緩慢而堅定的軌跡,也是一種界線的書寫方式。它是身體與空間的對抗與纏繞,同時是在秩序表面上滑過的暗影,這樣的劃記象徵著對既有秩序、形式與歷史的塗改與裂解、流動中的造型表現。它是一種主動的劃動,也是一段持續的痕跡書寫,在物體與人之間緩緩滲出未被命名的記憶與情緒。

展出中新系列裝置作品《無題(方桌)》(2025《無題(櫃子)》(2025《無題(素描)》(2025《無題(亞麻金)》(2025《無題2022 #BN2》(2022多以日常家居用品為基礎,包括充滿舊時代感的方桌、木櫃、舊衣、山夾板、棉布等物。這些來自過去生活記憶的物品被巧妙地集中、拆解、重構,有些甚至是在展覽現場即興完成。每一件裝置作品提供觀眾一個迥異的觀看視角與空間體驗,呈現出材料之間的積疊、交錯與混合。

陳松志透過簡單的材料與精煉的手法,創造出自由而開放的空間氛圍,試圖捕捉生活中那稍縱即逝的瞬間,讓凝視的現場感受到柔韌而富彈性的縫隙與想像空間。這些物件的意義不斷游移,呈現開放的結構與多重層次的詮釋方向,我們這些相互關聯的物品、符號與意念的相遇中,感受到一段過往的歷史與人們的生活痕跡。藝術家反覆使用生活中殘破、真實的元素,呼應他長期關注記憶、身體與場所之間的曖昧關係。

陳松志在鯉魚藝廊展出的《劃黑》個展
《無題(櫃子)》(2025)
《無題(櫃子)》(2025)
《無題2022 #BN2》2022
無題(素描)》2025
藝術家陳松志
創作以日常家居用品為基礎,包括充滿舊時代感的方桌、木櫃、舊衣、山夾板、棉布等物
反覆使用生活中殘破、真實的元素,呼應陳松志長期關注記憶、身體與場所之間的曖昧關係


物件裝置引導身體穿越觀看之時 —— 黑痕

在這些物件裝置中,具體與抽象、隱喻與現實彼此交織,藝術家將看似日常的物件轉化為富有詩意與哲思的作品,打破展示空間與家居場景、藝術與生活、身體與物件之間的邊界。我們可以在這些作品中一窺物質與精神、物件與意義之間更宏大的命題。當我們被被邀請穿梭於作品的前後、內外之間,彷彿在現實與幻想交界處行走,想像那一道劃過視覺世界的「黑痕」,也就是進入另一種以身體感知為核心的觀看體驗。在這些不斷變動的裝置裡,我們被引導去感受、思考、並想像另一種浪漫存在的可能性。

 

關於藝術家

陳松志,視覺藝術家,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居台灣台中。他的創作涵蓋複合媒體與裝置藝術,經常運用日常物件與空間元素,建構出交織記憶、儀式與轉化的視覺語彙。

作品結合多樣手法與材料層次,創作者擅長於素樸形式中發展出獨特的感知邏輯,並帶出思索文化延續與中產美學的價值反思。曾獲蕭勤創作獎、Louis Vuitton臺北藝術計畫首獎、易雅居藝術獎、李仲生視覺藝術獎、台新藝術獎年度七大視覺藝術等肯定,並參與多國國際駐村計畫,包括日本、美國、法國、英國、韓國與埃及等地。

其作品典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等機構。近期展覽包含臺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嘉義市立美術館《我們在此相遇》、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雙年展》、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及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等。

陳松志個展:劃黑

展期:2025.06.14 - 07.27

地點:鯉魚藝廊Carp Gallery(台中市西區公益路174巷194號)

開放時間:Thu-Fri 12:00-17:00,Sat - Sun 13:00-18:00

 

@chensungchih  

http://www.chensungchih.com/

《無題(亞麻金)》2025
透過簡單的材料與精煉的手法,創造出自由而開放的空間氛圍,試圖捕捉生活中那稍縱即逝的瞬間
陳松志《無題(櫃子)》(局部)2025

影像:
文字編輯:
影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