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失的台灣傳統經典男士剪髮:理髮師傅邱炎鐘

 

在圓山飯店金龍餐廳與金龍噴泉之間,有一條長約五十米的商店街,邱炎鐘的理髮室就藏在其中,推門進入理髮室之前,視線先被玻璃門上的 BARBER SHOP 理髮室金色字體吸引住,兩側百葉窗長期半掩,從走廊看進去只有重複的陰影格線。

理髮室的空間不像現代美髮沙龍那樣透亮或開放,反而有點像牙醫診間與舊式洗衣間的混合。熱毛巾機擺在鋁架上,一旁還插著總開關電源;滅菌箱是來自日本品牌 Takara 的老款型號,內部放著電推、髮剪、刮鬍刀與塑膠梳。開關旋鈕已微微脫漆,但門板的鉸鏈卻依然服貼,每次關起來的聲音都很乾淨。

 

留住了台北已經不剩的事物

店裡牆上的價格表是用可拆換字母拼接的黑色塑板,價格由左至右排列,Haircut 600、Shampoo 500、Shave 300……有幾個字母已輕微脫膠,小心翼翼的被膠帶黏著。這種價格與服務分類方式屬於1980年代飯店體系標準,當時講究分項與明碼標價,剪髮不包含洗與吹,刮鬍需另計。

邱炎鐘習慣提早開店,他現在已經 81 歲,年輕時進入基隆愛三路的上海理髮店當學徒開始,剪髮是他生活裡沒有改變過的事情。牆角掛衣架上還吊著他整齊的白制服,窗邊斜靠幾隻傘具與醫療塑膠手套,白襯衫、黑領結、袖口總是整齊。剪髮前他會從滅菌箱中取出工具,動作一致,不疾不徐。剪刀和手指之間的配合像是被訓練過千次,開口前通常先觀察髮流,確認左右旋與額角密度。工具箱裡沒有電棒和複雜的工具,但他剪髮流程清晰,從耳後推起,再修整鬢角,最後用髮刷輕敲肩膀,像是在拍去附著的日常痕跡。

 

 

圓山飯店商店街內的理髮室
邱炎鐘剪髮師傅
邱師傅現在已經 81 歲,從十二歲進入基隆愛三路的上海理髮店當學徒開始,剪髮是他生活裡沒有改變過的事情
滅菌箱是來自日本品牌 Takara 的老款型號
剪髮室裡有三張座位
滅菌箱裡的電推、髮剪、刮鬍刀與塑膠梳


理髮被視為一種對秩序的維持工作

這樣的剪髮節奏來自1960年代的技術教育,當時講求對稱、工整與頭型服貼。理髮屬於勞動部門技術項目之一,多半透過學徒制或加入工會培訓體系完成。技術講求三個原則:頭型對稱、線條服貼、操作簡潔。當時也沒有流行與造型這兩個詞,所有剪髮都服務於體面,只需做到符合社會角色、年齡、職業分類的外觀標準。

我們好奇,在髮型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時代,對他這樣的角色來說,什麼才算是風格。邱師傅沒有停頓太久,只說:「我沒有想追隨風格,只想讓每個人看起來更適合自己。」對他來說,剪髮不見得要徹底改變一個人,而是專注讓髮線與臉的比例找到更平衡的模樣。

所謂原樣,就像是經過某種經年累月建構出來的社會標準,在公司中不突兀、在證件照裡得體、在家族聚會中不顯出格。這樣的標準靠的是大量的經驗累積與對人臉與頭型的精準比例,並非風格上的創造力。

現在多數理髮教育已被美髮學校所取代,強調設計思維、流行趨勢與個人風格,但像邱師傅這樣從學徒、實作到工會考證累積出來的職人,卻成為現今極少數仍維持舊規技術結構的理髮師,他的剪髮將社會秩序內化為肌肉記憶的動作傳統。

 

店裡牆上的價格表是用可拆換字母拼接的黑色塑板,價格由左至右排列
當初設計流理台在鏡子前能方便讓客人坐著洗頭
邱師傅的白色襯衫總是放著一隻梳子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