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歷史去追朔川菜的源流,它原為清代官府與文人宴席之間的生活方式。川菜以節氣與禮序作為飲食文化的根本,食材的採摘依循著時序,香料的混合則講求地域差異與氣候濕度。
成都與重慶之間長年的潮濕空氣,讓花椒的麻與辣椒的香在舌尖形成柔軟的振動;豆瓣經歷冬寒與春陽的反覆變化,產生近乎泥土氣味的深層鹹香;魚露、陳醋、黃酒的比例,也隨季節濕度微調。
川雅的主廚王國政,將二十四味型視為味覺的提煉,透過每一次火候的收放,去尋找秩序與餘韻。出身自傳統官府川菜體系,他深知川味並非單純只是辛辣的的堆疊,在他經年累積的體悟與等待所醞釀下,每一道料理自鍋中起鍋至上桌,都是更精準的與時間交手。
在一道菜的完成之前,時間總是第一個介入的元素。川菜的味型建立在酸、麻、鮮、香、醇、甘比例下,以酸來說通常多來自發酵豆瓣與陳醋,而麻取自花椒表層油脂,鮮需要靠高湯與肉骨的慢熬,香由乾辣椒與香料組成,醇則來自油脂與酒的融合,甘在最後由蔬菜或湯底收尾。這些條件組和成川菜的靈魂,也決定一道菜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