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為軸,讓川菜回到禮序與節氣的原點:川雅 Chuan Ya

 

若從歷史去追朔川菜的源流,它原為清代官府與文人宴席之間的生活方式。川菜以節氣與禮序作為飲食文化的根本,食材的採摘依循著時序,香料的混合則講求地域差異與氣候濕度。

成都與重慶之間長年的潮濕空氣,讓花椒的麻與辣椒的香在舌尖形成柔軟的振動;豆瓣經歷冬寒與春陽的反覆變化,產生近乎泥土氣味的深層鹹香;魚露、陳醋、黃酒的比例,也隨季節濕度微調。

 

川雅的主廚王國政,將二十四味型視為味覺的提煉,透過每一次火候的收放,去尋找秩序與餘韻。出身自傳統官府川菜體系,他深知川味並非單純只是辛辣的的堆疊,在他經年累積的體悟與等待所醞釀下,每一道料理自鍋中起鍋至上桌,都是更精準的與時間交手。

在一道菜的完成之前,時間總是第一個介入的元素。川菜的味型建立在酸、麻、鮮、香、醇、甘比例下,以酸來說通常多來自發酵豆瓣與陳醋,而麻取自花椒表層油脂,鮮需要靠高湯與肉骨的慢熬,香由乾辣椒與香料組成,醇則來自油脂與酒的融合,甘在最後由蔬菜或湯底收尾。這些條件組和成川菜的靈魂,也決定一道菜的完整性。

 

川雅主廚王國政・拜師松雲派代表人物張元富,成為台灣首位延續此一正統系譜的第四代料理傳人
冷盤・涼菜九宮格


九種味的交錯,麻辣走向清韻風味

在川雅,涼菜九宮格是認識川味的基本吃法,九道小菜依味型鋪排,麻與辣、酸與鮮、濃與淡交替流動。像是以茉莉花燒汁圓鱈以川式醃漬海味為基礎,裹漿酥炸後佐茉莉花照燒醬,香氣先行;泡椒豬耳取家常「敲敲話」靈感,蒸熟切片浸泡椒滷水一夜,酸香帶微發酵;刀口辣椒雞以油泡雞丁拌自製紅油與手剁辣椒,辣香厚而穩。

藿香黃花魚延續川人以香氣定調魚菜的傳統,卻以更輕的筆法書寫。藿香在川菜體系裡屬少見支線,氣味清新卻能在熱油之間保留草本層次。王國政以低溫慢煮保留黃花魚肉質的細嫩,再用大葉、紫蘇、薄荷與茱萸提煉出藿香氣韻,花椒醬汁交融木薑子油與自製辣椒油,入口時香氣先行,魚肉鮮甜隨後展開,收尾乾淨,帶微微的涼感。這道菜以草本取代辛辣,讓川味的基底產生新的面貌。

 

火候與時間並行,油脂與香氣交疊

豆酥神仙鴨的靈感融合粵式「江南百花雞」、川菜「神仙鴨」與「豆渣鴨脯」,組合成一道雙層主體的現代川菜。櫻桃鴨腿經香料醃製後旱蒸軟化,再定型切塊,下層是以龍膽石斑與墨魚漿混打的海鮮漿體,外層刷脆皮水酥炸至外酥內嫩。豆瓣與豆酥快炒出濃香層次,最後以芋泥醬調和辛香與甜潤。這道菜讓油脂與香料達到均衡,也體現王國政對「層」的感知。

魚香網油龍蝦海鮮卷則以最熟悉的「魚香」味型作為轉折。魚香原為四川民間烹魚手法,川雅將其轉化為現代的優雅吃法。自醃兩月的大紅椒泡椒與鯽魚、薑蒜、米漿共炒,酸、甜、辣、鹹的順序被重新安排。龍蝦拌入荸薺、筍粒與小韭菜增加脆感,外層裹豬網油酥炸兩次,封存海味與湯汁,底層的窩筍與木耳絲吸附油香,使整體層次更深。一口之後,蒜香、醋韻與辣意接續展開,熟悉的「魚香」在這裡顯得更為柔和與細緻,也帶出地域與時代的差異感。

柱菜・舞鶴紅茶乳鴿
柱菜・魚香網油龍蝦海鮮卷 / 魚香,來自四川民間的烹魚手法,也是川味 24 味型中的要角
柱菜・藿香黃花魚
中點・手工葉兒粑
柱菜・豆酥神仙鴨
甜品・麻婆豆腐冰淇淋

影像:
文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