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尼羅河水之人,將再次回到埃及:攝影師 Jacky

 
FLAT DOOR 系列是 FLAT43 發起的長期攝影旅行輯,致力發掘充滿情感的攝影師,我們主動邀請並開放徵選,在編輯思維下共創影像閱讀的熱情。由每位攝影師的不同視角展開熟悉又陌生的旅程,探索攝影師在旅行上的獨特視線,汲取靈感和想像能量。
 
我們對於影像的探索不會停止,FLAT43 將以更多元的形式提供一處為攝影說故事的空間,旅行是動詞,打開這道拓寬視野的門。
 
 
 

喝過尼羅河水之人,將再次回到埃及 欣賞著埃及航空機翼末端上的荷魯斯鷹神塗裝,自信地在藍天翱翔,飛機正式進入非洲大陸上空,我尋找著那條生命之河,一切如夢似幻。

隨著機長調整進場角度,飛機溫柔地靠向左側土樓林立的開羅大城,路上跑動的車子清晰可見,小時候最遙遠的想像,竟如此靠近。 埃及的行程幾乎都由大景點串連,說真的並不喜歡一直踩點,像是在交差。

所以我和旅伴盡量用徒步取代優步,穿越沒有觀光客出沒的舊城區,沿途招攬所有當地人炙熱的目光,也洗洗我們被古蹟麻痺的眼睛。從盧克索到亞斯文將近七小時的包車,是這趟最魔幻的體驗之一,有別於一般乘坐夜鋪火車移動,我們飽覽這段幾乎被所有團客忽略的現實風光,讓一度忘記自己身在非洲的我,瞬間驚醒。

在亞斯文,我們選擇住在象島,雖然要進城都得坐上一趟交通船,卻也更貼近了當地人群,在這我和小朋友們一起跳入尼羅河水中消暑,喝了不少口尼羅河純水,他們拉著我一起在帆船爬上爬下,在那一刻,我們都是尼羅河的孩子了。

這趟旅途中拍了很多照片,也有很多時刻只想收起相機,和當地人聊聊天,或靜靜聆聽悠揚的穆斯林頌歌,或閉上眼沐浴在千年的河風中,讓靈魂隨波盪漾。

 
攝影師:Jacky
 
拍攝器材: Canon 80D
 
如果回到最初,攝影對你而言是怎麼開始的? 愛上攝影,可能要追溯到喜歡畫畫,從有記憶以來,我就很愛畫,畫的都是些生活上讓我有波動的人事物。由於小時候影像紀錄不發達,我只能憑回憶畫出我腦中裡的故事。後來智慧型手機、相機接連問世,我斷然用快門鍵取代了畫筆。
 
我發現我真正熱愛的是用畫面建構我自己版本的世界。 攝影讓這件事變得更加精準、方便,靜態作品讓說故事更具挑戰卻也有更多解讀的延展,因此我開始一次次地按下快門。
尼羅河繁忙的日落時段
紀錄故事的圖騰
陵墓區尚未出土的部分
移動方式的世代交替
尼羅河上的小小街頭藝人
聖殿休息中的小費守護者
駱駝隊緩緩經過金字塔群


你欣賞的攝影師:Sebastião Salgado 《大地之鹽》 殺戮、傷痛、流離、戰爭,一系列黑白照帶給我莫大的衝擊,引發我對紀錄現實、不修飾的世界的渴望。
 
黃柏雯,無論是登山、城市、廢墟主題的作品都很細膩、且多種角度記錄著那趟拍攝之旅,對我在往後的旅行拍照及調色,都有相當大的啟蒙。
 
最喜歡的攝影集或帶給你創作靈感的書籍:《薩爾加多的凝視》,絕對是我愛上紀實攝影的重大啟發作品,薩爾加多揭開了人世間殘酷的一面,意味著他也親臨那些我們無法想像或接受的次元。先看了紀錄片再翻閱攝影集,心靈震懾指數絲毫未減。
 
我受到啟發的作品多又雜,有劇集 ——《主廚的餐桌》、《大熊餐廳》,每個穿插的碎剪鏡頭都極具構圖的啓發性,有書籍 —— 星野道夫的《森與冰河與鯨》、陳德政的《神在的地方》、吳明益的《苦雨之地》 都是一本本文字版的紀錄片,帶給我看待萬物皆有靈的神聖視角,改變我登山攝影的取材心境。
 
旅行時喜歡攜帶的物件:耐操的沙色登山鞋加舒適的羊毛襪,我喜歡長時間徒步在路上、山上取材,所以需要一套能久走不磨腳、防水又輕盈、從城市到荒野能戰勝各種地形的鞋襪
 
還有能裝下所有行囊的橄欖綠登山包,不需要一只行李箱,就算攜帶笨重的行囊,還是能空出兩隻手邊移動邊拍照 (想拍照卻苦無空手時真的很可惜) 以及攜帶藏族的五色手環,出國或上山都會隨身攜帶仁波切加持的五色手環,算是一種出門的儀式感。
 
旅行時充滿記憶的一首歌或一張專輯:德國配樂家 Hanns Zimmer 為星際效應製作的主配樂 《 Cornfield Chase》 那段磅礴旋律像電影《沙丘》裡的香料一樣,敞開身心靈的大門,延伸感官能觸碰到的極限,自然能接收到更多宇宙、萬物的頻率,宛如在地球上的小角落,進行一場史詩光年之旅。
 
旅行時喜歡安排的行程,以及喜歡記錄下哪些畫面:喜歡安排去沒有套上觀光濾鏡的區域。 如當地人去採買的傳統市場、腥味血水覆蓋的港口、土房村落裡的足球場、孕育生命的大河畔、城市髒亂的巷弄間、當地人不願主動透露的小瀑布... 去看看這國家真實的一面,不是展現給觀光客太過修飾的那一面。用徒步的方式,像游獵者悄聲貼近人群,拿著相機蹲點或穿梭,我知道我盼望的那極具生命力的畫面,會在這現身。
浪板是尼羅河上孩子們特殊的交通工具
尼羅河上的交通船
還不想睡覺的孩子們
依偎睡覺的母子
埃及野貓
俯瞰土色開羅城
脫離光觀區域

編輯:
企劃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