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永樂市場口,一陣風從迪化街穿過,攤販的布簾輕輕晃動。老闆熟練地把炸排骨從油鍋撈起來,一邊說:「這裡以前叫大稻埕,但現在大家都說這裡是迪化街。」她隨口說道,聲音被機車引擎聲和人群的腳步聲帶走。
這些台北地名曾經被標記在信件上,或依舊留在某些人口中,卻漸漸從地圖上淡去。「艋舺」變成了「萬華」,「草山」成了「陽明山」,一些曾經代表著一整個時代的地名,現在被更標準化、更行政化的名稱取代。台北是一座不斷更新的城市,而這些地名,是我們記憶裡逐漸模糊的部分。
地圖標記之外,仍然有人記得的名字
在 1945 年之前,「草山」是北台灣最知名的避暑地,日治時期的官員與學者都愛到這裡休養,直到戰後才被改名為「陽明山」,一個更符合文化正統的名稱。但對於那些在這裡長大的人來說,「草山」才是記憶裡的名字,即使多年後,「陽明山」已經成為官方唯一的稱呼,但草山夜雨依然是書法字畫上不可抹去的四個字。
圓環曾經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飲食聚集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市區改正,為了改善公共衛生,將原本散落在台北城內的路邊攤商集中管理,於是規劃了這座「永樂町市場」。在 1960 至 1980 年代,圓環進入全盛時期。攤販們提供各式傳統台菜與小吃,像是魯肉飯、蚵仔煎、魚丸湯、紅燒鰻等,甚至還有以潮州、福州、客家等不同族群風味組成的飲食文化拼貼
圓環的命運隨著都市變遷逐漸改變。1990 年代,由於衛生與消防安全問題,政府決定對圓環進行改建,原有的攤商被迫遷離,許多老字號小吃店因租金與營運困難而消失。2002 年,市府重建完成後,圓環變成一座鋼骨結構的現代化美食廣場,試圖以更整潔的方式延續昔日的繁華。但因為租金昂貴、氛圍改變,加上當時夜市文化已逐漸轉向饒河夜市、士林夜市等地,圓環無法吸引足夠的顧客,營運困難。最終在 2011 年,圓環正式拆除,成為現在的開放空間「北門廣場」的一部分。地圖上找不到「圓環」這個名稱,但它卻仍然頑強地活在人們的口語中。
城市決策與口語記憶的角力,決定了名字的存續
在 1950 年代,許多地方名稱因為行政區劃調整而改變,地名的改變有時是政府的計畫,有時只是口語習慣的變遷。例如「松山區」在過去其實是「錫口」,而「大直」原本是基隆河邊的一片濕地,被當地人稱為「大豐」,但隨著都市開發,官方開始推動「大直」這個名稱,讓這片土地重新被描述。
捷運站的命名方式,也是地名改變的一部分,原本被稱為金山南路口的區域,因為捷運站的關係,變成了「東門站」,而「古亭」這個名稱,雖然是捷運站名,卻早已不是地理上的「亭」。它來自清代的古亭庄,曾是一個聚落名稱,經過日治與戰後多次行政調整,現在則以地標方式存在於城市記憶中。也許,地名是一種權力的象徵,當政府推動都市更新時,許多過去的名稱會因為政策需求而被替換,但語言的流動性往往比行政命令更有記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