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之外:東南亞藝術聯展》最初於 2024 年 12 月在新加坡新藝術美術館展出,由泰國獨立策展人尼姆·尼奥辛(Nim NIYOMSIN)策劃。此次台北展覽延續其核心精神,精選來自新加坡、泰國、越南及印尼的五位藝術家,將各自對社會、歷史與日常的回應帶入另一個觀看現場。
我們對情境和故事的感知,會因資訊呈現的方式而有所不同。人們以為自己所理解的一切,可能出於良善的意圖,卻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宣傳工具。細微的轉換足以影響感知,導向不同的詮釋與結論。沒有什麼是真正中立的。本次展覽即以「現實的多重感知」為核心,探討集體記憶的歷史與文化層面、在多樣環境中顯現的另類世界、人們感知的轉變,以及藝術如何建構出一種方法來回應這些議題。—— 策展人 尼姆·尼奥辛
聲音的斷層與感知的轉向
陳賽華灌(CHEN SAI Hua Kuan,1976 年生於新加坡)經常以聲音為切口,讓日常場景獲得另一種感知的方式。那些看似隱而不顯的聲響,被他放大並轉化成裝置,作品呈現出技術層面的實驗,也帶出貼近人性的經驗。他的作品逐步走向國際舞台,從新加坡美術館、中國何香凝美術館到韓國釜山現代美術館,都能見到這樣的聲音場域。藝術歷程中,他曾獲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駐村獎助(2020)、柏林貝塔寧藝術村駐村獎助(2015–2016)、福岡亞洲美術館駐村獎助(2013),並於同年獲得何香凝美術館《最佳創作獎》。
從身體抽離出的隱形線索
艾瑪泰‧蘇瓦坦納修(Imhathai SUWATTHANASILP,1981 年生於泰國曼谷)的創作中,頭髮是一種既私密又公開的載體。她將纖細髮絲編織成影像與裝置,讓存在主義、性別平等、信仰體系與人類處境在其中逐一顯現。作品曾出現在 2024 年光州雙年展泰國館,也參與 2022 年雪梨雙年展、2018 年曼谷藝術雙年展、2010 年釜山雙年展以及 2009 年國際仁川女性藝術家雙年展。這些纖維構築的創作方式,已被新加坡美術館、瑞典古騰堡市公共藝術、泰國清邁當代美術館 MAIIAM 等機構典藏,成為連結個體與社會的另一種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