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倫敦金融區的 Lime Street,步行空間比想像中狹窄,在倫敦典型的灰霧天氣裡 Lloyd’s Building 建築反光的金屬與不斷露出的圓柱管線逐漸聚焦視線。它裸露的結構常被誤認為一座工業設施,與周遭維多利亞與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相比,它格格不入卻很難不受他的外觀吸引。
在這片寸土寸金的保險金融區域中,卻出現一棟彷彿逆行的建築物,所有的電梯管線、排風系統、機房甚至樓梯,都被移至建築外部,讓輪廓與立面清楚可見。Lloyd’s Building 外觀沒有使用玻璃或石材覆蓋表層,刻意的將機械設備、管線與電梯系統直接外露,內部空間維持著少量的柱體與高度留白。
周圍環繞著 Leadenhall Market 和 St Helen’s Bishopsgate 等歷史建築。外露的結構和現代設計在這片古典建築林立的區域中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建築風格的多樣性和時代的交錯。
不鏽鋼與機電設備外露,一種近乎工業化的機能
Lloyd’s Building 由英國建築師 Richard Rogers 設計,他與 Norman Foster、Renzo Piano 並列為英國當代建築的系統實驗者,將現代建築帶入一種對技術透明性的極端想像。Rogers 在 1986 年完成的 Lloyd’s Building,是他繼巴黎龐畢度中心後又一次對機能顯影的空間操作,並且將這樣的構築策略轉向一個原本極度嚴肅、保守、充滿制度感的金融領域,在保險業一貫沉穩的空間慣性中,植入一種具有拆解性的建築結構。
這樣的建築要被理解並不容易,初次靠近時,它帶有工業遺構的感覺,結構外露如同未完成的組裝階段。推開入口後,內部空間的氛圍卻截然不同,像是進入一座難以言喻的古典場域 —— 中央保險會議廳挑高設計明顯,光井自頂部灑落,步行的距離在空間中被拉長。
建築內部保留一座 18 世紀 Lloyd’s 保險交易所的舊議事廳作為核心,並將原有的木質結構、吊燈與雕飾完整整修保留,新舊並存下的機能層層分明,在金屬與倫敦霧氣之中,緩慢看見倫敦都市內部那些過去從未可見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