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廚房,總是被壓縮在有限的坪數內,狹小、擁擠、油煙瀰漫。無論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標準化的系統櫃設計讓廚房成為一個「被設定好」的空間,難以適應每個人的料理方式。食材、鍋具、調味罐堆疊,檯面凌亂,收納不足,甚至許多人選擇直接外食,讓廚房成為一個無法被真正使用的場域。
MUJI 在 2025 春夏的展示會中,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察:「廚房能否變得更靈活,進而回應不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次的設計探索圍繞著料理與空間的關係展開,關注廚房如何在不同的家庭結構與使用習慣中發揮作用。
這次的「MUJI RENOVATION 空間改造企劃」,首次踏入廚房設計領域,提出了「模組收納」、「可變設計」、「容易清潔」、「物有所值」四大重點,挑戰傳統廚房的僵固性,讓廚房從一個靜態空間,變成可以因應需求變化的動態場域。
廚房的空間哲學:MUJI 的四大設計核心
收納問題,一直困擾著台灣的廚房,特別是在中古屋比例較高的住宅環境中,這個問題更加明顯。許多老舊公寓的廚房設計延續過去的格局,動線受限,收納空間狹窄,料理工具無處安放,檯面堆滿各式器皿。料理時,常要在有限的空間裡翻找刀具、鍋蓋,甚至擠出地方來擺放即將使用的食材。MUJI 針對這樣的情境,設計了模組化收納系統,讓料理道具與收納盒精準匹配,減少雜亂感,使料理時的每個動作更加順暢。
廚房的靈活性也被重新思考。過去的櫃體一經裝潢便難以更動,而 MUJI 這次嘗試了可變式設計,例如移動式櫃體與模組桌面配置,讓空間可隨需求調整。當需要準備多道料理時,可展開更大作業空間;只需簡單備餐時,又能將不必要的部分收納起來,讓廚房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場域。
台灣的料理習慣,使廚房的清潔維護成為一大挑戰。中式料理的方式容易帶來油漬堆積,使清潔工作繁瑣而耗時。MUJI 在這次的設計中,選擇易於擦拭、不易附著油汙的材質,讓日常維護變得更輕鬆,減少每次料理後的整理負擔。
同時,MUJI 也考量到裝潢的靈活性,讓使用者不必一次性進行大規模改造,而是能依需求與預算,逐步搭建符合自己料理習慣的廚房配置。這樣的彈性選擇,使得廚房不再只是制式化的空間,而能真正回應個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