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築-「河濱大樓」攝影師捕捉下的生活樣貌

 此篇文章由我們的國際夥伴 Neocha 製作,未來我們將陸續攜手合作呈現更多經典內容。


在上海外白渡橋以西,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彙的北蘇州路上,一排老舊的美式公寓住宅坐落於此。面朝外灘現代化摩天矩陣,這棟由石綿磚築成的公寓或許稍顯陳舊,而在它剛剛落成的一九三二年,層高八樓,共有282間套房,九部電梯,以及大樓底層的泳池,讓它在當時格外令人矚目,是那時候上海最大的單體公寓大樓。

一九七八年,為解決居民住房問題,政府又為濱河大樓加蓋三層,造就了現在十一層高的樣子。

 

上海河濱大樓 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是歷史本身

河濱大樓擁有傳奇的過往。僅是三十年代,這裡就曾是世界黑暗時期猶太難民來滬避難的第一落腳點、是英美電影公司的辦事處、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中國總部,不平凡的烙印又在之後屢見不鮮,很多人稱它為“河畔會客廳”、是全球化背景下近現代上海的一道縮影。後來,其與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大樓、浦江飯店共同成為老上海北外灘的明信片,又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成為當代遊客、網紅打卡勝地。

近九十年曆史與人文的雕刻,河濱大樓(Embankment Building,簡稱為 E.B.)吸引著海內外文化名人、行業精英的聚集,影視、文學著作的青睞。上世紀五十年代,上海市政府接管該地,大樓居住群體得以洗牌與重建,文藝界人士、南下乾部和統戰對象,在住房分配中獲得照顧,逐漸取代了外僑。而大樓現在的故事,仍被那裡的住戶延續,上海年輕的攝影師-葉子樂就是其中一員。他說道:“河濱大樓並不只是一棟住宅,在上海近現代發展的每一階段它都承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是歷史本身。”

 

對老上海的一種遐戀

攝影師葉子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小住在虹口。但小時候的他卻一直對這棟毗鄰的、所謂的傳奇公寓,提不起什麼特別的興致,他說道:“2021年我經常去河濱大樓的朋友家裡派對,當時對河濱大樓的印像是陳舊的、破敗的,談不上喜歡。” 十年後,為了還原曾經“遠東第一豪宅”的歷史風貌,上海政府耗費近一億元人民幣巨資,開啟了河濱大樓的保護修繕工程,對建築外立面、窗戶、公用廚衛設施、給排水及其設備、電梯間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修復和改造,使大樓重拾昔日的風采。 2021 年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葉子樂買下了河濱大樓裡的一套公寓,捲入了大樓的歷史洪潮,而被問道把房子買在這裡的原因,他認為一部分是出於其傳奇的過往,另外一部分則出自一位海歸對老上海的遐戀。

 

大樓裡斑駁的紋理,成為現在居民的咀嚼生活的滋味

和舊時居民相比,顯然已沒有昔日的陣仗。那些功名事蹟彷彿化作大樓裡斑駁的紋理,成為現在居民的咀嚼生活的滋味。沿著旋轉樓梯一路向上,在鏽跡斑駁的信箱與厚重的鐵質樓梯腳踢板之間、在鑲著方正形玻璃的木質雙開門和硬木細條拼花地板上,都散發著濃厚的海派煙火之氣,是老上海特別的味道。葉子樂說道:“不像以前,現在河濱大樓住的居民非常有意思的,這裡就像一個濃縮的小社會,住著各種各樣的人。有最早的保姆二代,南下乾部,文化學者,工人階級,來自各國的老外和年輕的務工人員。你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膚色和生活背景的人在同一個電梯裡出現。” 而就在他搬進濱河大樓的同一年,葉子樂受邀參加一年一度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並由Branding Shanghai 呈現其個展《家・園》城市影像展。他隨即產生了拍攝《河濱肖像:一代人就是一個時代》系列的想法。



人才是最有趣、最迷人的 —— 建築裡的生命故事

在鏡頭對這棟大樓的記錄中,葉子樂選擇讓人成為主角。他解釋道:“為一棟歷史保護建築拍攝‘肖像’的攝影師很多,但其實對我來說,人才是最有趣、最迷人的。所以,我想換個角度,不去拍攝大樓本身,而是通過每一位活生生的住戶,將大樓的歷史和故事圈連起來,讓觀者更有即視感,讓大樓的故事更鮮活。”

作品所要講述的故事是直白且豐富的,每個人擺出不同的姿勢,結合最具個人代表的精確場景佈置,盡力講好自己的故事。姜奶奶打得一手好牌,她五歲時就住進大樓,見證了日軍投降、上海解放,是戰爭與革命的親歷者,也是最資深的住戶。照片中,姜奶奶身上老式襯衫與磚紅色背景相得益彰,她手持撲克,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Lucy 與男友 Yam 是一對音樂情侶,來自英國的她與來自菲律賓的他在上海邂逅,他們給國際學校學生們教音樂,為上海音樂活動奏曲,如今已在河濱大樓居住六年。只見散落滿屋的樂譜和樂器,在暖陽色房間內演奏了起來,牆上掛著他們相愛的畫框;香港設計師 Julius 是個工作狂,疫情以來他不能回到香港,只能呆在上海,每天與愛貓 Milou 一道晝伏夜出。

在葉子樂的作品中,觀眾能通過各種細節,輕鬆地推斷出不同面孔的經歷與生活,每一張照片都令人著迷,不禁駐足端詳許久。為了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年齡的住戶,葉子樂在拍攝前向大樓居委會和居民區幹部求助,在短短三週內完成了十五幅肖像作品。他接著說道:“拍攝對像從 30 後到 80 後,我會先去和他們聊天,並儘我所能的去挖掘拍攝者的故事,然後一一細數他們家裡物件的來歷和意義去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大多數拍攝者都會被要求來一個‘搬家式’佈景,我會根據他們的故事重新佈景,然後通過人與物件的關係盡量在一張照片裡去呈現他們的人生。”

 

與鄰居一起創作 —— 深挖出每個人獨具特色的經歷

和葉子樂一同完成作品的還有他的鄰居陳仲偉,兩人也是因為《河濱肖像》相識。陳仲偉曾在美國攻讀歷史專業,回國後便一直研究河濱大樓歷史,曾在澎湃新聞上發布了一篇名為《河濱大樓的房客,一塊上海近代史拼圖》的文章。他的加入,為系列深挖出每個人獨具特色的經歷,再通過人物採訪明確場景佈置,協助葉子樂完成拍攝。葉子樂接著說道:“採訪中,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不會讓你著迷,肉眼所見的並非真實,只要認真去聽,每個人的故事都會很精彩。”

 

河濱大樓映射整座城市的時代脈搏

從某種角度來看,河濱大樓映射整座城市的時代脈搏,像是一種紐帶,將世界各地、不同身份、年齡的人維繫在一起,共同創建一座家園,這樣的紐帶在歷經數年的雕磨後,拉扯出生動的姿彩;而當我們把鏡頭聚焦在每一位住戶身上時,他們又各有各的不凡。葉子樂說道:“上海是一座特別包容和海納百川的城市,就像河濱大樓的住戶一樣,這裡住著來自不同階層,文化,背景和膚色的人,但這裡和上海一樣,都是我們的家。”2021 年末,“上海世紀:上海精神” 作為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主題之一,領銜多場展覽。對於上海精神的理解,葉子樂說道:“上海精神一直是樂觀的,包覆著遐思和願望。我的作品就是那一絲遐想 —— 一切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作為新一代上海人,葉子樂認為自己有責任去講好上海的故事,在時間的縫隙裡,呈現河濱大樓璀璨的戳面。

 


文字:
內容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