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夢境曖昧模糊的邊界:攝影師 Shaoqi Hu

 

 

與其拍攝一個東西,不如拍攝一個意念。 與其拍攝一個意念,不如拍攝一個幻夢。 以曼.雷(Man Ray,法國攝影大師,二十世紀初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主力推動者)這句經典語錄,來形容成都攝影師胡少琪(Shaoqi Hu)的作品再合適不過。

 

她的肖像攝影作品就像是一場關於身體的夢幻,人物在多重曝光的催化下,達到了靈魂與空間的共顫;又在霓虹燈光線和高飽和度色彩的對比下,把氣氛烘托得親密且浪漫。 當這種朦朧的質感讓逼真喪失,我們眼裡的那個現實被隨即彈劾而去,像是猛然在嘴中塞住一塊糖果,久久不肯化去。

胡少琪的作品給人一種濃烈的復古感,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畫面的顆粒感、膠捲底片劃痕等印記,這很程度上歸功於她所使用的底片。 相比於高清數位相機帶來的便捷與快速,底片相機對她來說則顯得更為沉浸且真誠,她說:我喜歡拍攝底片的過程,給我更多時間去想我要的是什麼,拍完照片洗底片也是很享受的過程。 因為出片的過程更複雜,讓我對結果更期待。 事實上,胡少琪走上攝影這條道路也是因為底片相機,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2018 年當時還在攻讀英國文學的她走進一家舊相機店,讓她從此與底片結緣。

你還會在她的作品中發現很多關於多重曝光、長曝光的運用,這是早期超現實主義攝影被廣泛採用的創作方式,也是膠片時代的產物。 其原理是在一幅膠片上拍攝幾個影像,讓一個被攝物體或人在畫面中出現多次。 對於胡少琪來說,即使當今數位相機依然可以類比出這種拍攝技術,但總之不如底片相機來得自然。

胡少琪認為自己的攝影理應是捕捉情緒和內在的手段,在拍攝之前,她通常會讓模特進入一種情緒,自然相處,然後再進行拍攝。 這樣的創作方式,讓觀眾感受到了除了畫面之外的更多情緒,進一步加深觀眾對畫面的理解。 曖昧的、惆悵的、興奮的、渴望的。無論是人物的神態、動作還是肢體語言,你都能讀得到情緒的存在。 當情緒來時,胡少琪自己也會成為作品的主角,她解釋: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因為更簡單,更容易進入不同的情緒和狀態中。

 



在胡少琪喜愛的藝術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二十世紀初,那個超現實主義開花結果的年代。 除了提到的曼.雷,還有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法國詩人)、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西班牙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墨西哥畫家)等等,都給予她很大靈感。

法國作家勃勒東(Andre Breton)曾在 1924 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寫道:「超現實主義是人類的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 超現實主義作品往往是藝術家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的,是脫離了任何既定的理論和認知,一切建立在個人想像力和潛意識的基礎之上。」 胡少琪的拍攝的過程中同樣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大多數拍攝跟著自己的感覺進行,她說:有時候想的太多,反而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孤獨。 我不會跟著一種特定的風格進行創作,這樣更能激發出我的創造力量。 

夢境,也許很難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畫面便成為最為直觀的表述。 這也許是胡少琪棄文從攝的最好解釋。 而以夢的視角來記錄個人所經歷的人和事,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 當所有這些瑣碎的夢幻交織在一起,恰恰成就了平凡中的驚喜。 而她的作品也向我們映證,超現實主義也可以不必有太多繁雜、誇張的想像力。 胡少琪的夢,做得自然而然、親近無比。

 


此篇文章由我們的國際夥伴 Neocha 製作,未來我們將陸續攜手合作呈現更多經典內容。 

 


文字:

 Pete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