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橙色的繭-柬埔寨的古老絲綢編織技藝

 

此篇文章由我們的國際夥伴 Neocha 製作,未來我們將陸續攜手合作呈現更多經典內容。


從柬埔寨暹粒 Siem Reap 這個塵土飛揚的小鎮驅車20分鐘,你就能遠離吳哥窟建築群中熙熙攘攘的遊客,來到一個安靜的小農場。在這裡,人們正默默的努力保存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古老絲綢編織技藝。在這片炎熱乾旱的地區,這個名為 Artisans Angkor(吳哥藝術學校)的小農場四周卻是鬱鬱蔥蔥的稻田和廣闊的桑果園,宛如一片綠洲。

農場成立於 1990 年,農場一開始招收周邊地區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農村婦女來工作,為她們提供從養殖蠶蟲到編織藝術絲綢的培訓。從剛開始僅有的數名員工,發展到如今擁有將近 800 名工匠,除了這個農場之外,還在柬埔寨的農村地區開設了眾多的工作坊。

 

從蠶到絲:美麗的蛻變

這個小農場詮釋了絲綢生產的整個過程,進入農場前,首先要穿過一望無際的茂密桑樹叢,這些桑樹常年生長著,用來為蠶供應食物。在一個大型的倉庫裡,養著數百萬條蠶,它們以桑葉為飼料,一段日子後,就會被轉移到托盤上,在那裡,它們開始吐絲,結出亮橙色的繭,最終將自己的身體完整包裹住。如果靜靜的聽,可以聽到啁啾不停的聲音,那是蠶蟲一口一口的在吞噬桑葉的聲音。

農場的最後一個環節會在三棟獨立的建築裡進行,在那裡工匠將蠶繭煮沸、鬆開、清理、染色,最後交由專業編織師花幾個月的時間,將蠶絲精心編織成複雜的藝術圖案,所用的工具僅僅只有一台傳統的木製織布機。

雖然生產和織造絲綢的過程令人嘆為觀止,但僅製作一塊織物所需的原材料數量之多幾乎是深不可測的。每個蠶繭僅重 70 克,包含約 400 米長的生絲和細絲。一條中等尺寸的圍巾需要不少於 3000 個單獨的繭,而較大的產品則需要多達 6000 個繭。養蠶場保留了 20% 的繭,這些繭隨後會變成蠶,確保新蠶的穩定繁殖率,雌蛾每隻產卵 300 多個。

 

絲織是整個家族的生活記憶,也是柬埔寨農村的傳統

Savuth 是農場的一名員工,他說:「雖然柬埔寨可能不像印度或中國那樣是絲綢大國,但絲織是柬埔寨許多農村家庭中根深蒂固的傳統。 我的奶奶、爺爺和媽媽也從事絲織工作。我們三個人栽種灌木,染製顏色,織了圍巾。一條圍巾只有三個人需要將近五個月的時間。」

外國投資湧入柬埔寨導致社會價值觀迅速轉變,速度和效率正在迅速取代工藝和傳統。在柬埔寨的大型紡織廠帶來新的經濟收益的同時,柬埔寨農村繼續保存著柬埔寨最古老、最具代表的手工藝品之一。 

 




文字:

Jeremy Meek

影像:
內容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