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 —— 雖然只需一點點 —— 卻無處可找。」——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將人們拋向各種事物的邊界,站在其中、凝望兩邊截然不同的處境,是《海邊的卡夫卡》一書的魔力。像是回應著此書,2005那年,海邊的卡夫卡 Kafka by the Sea 於公館成立,卻將於2023年走入尾聲。
17年來,海邊的卡夫卡創辦人阿凱,同為 1976 樂團的一員,形容這裡是「音樂事件的發生場」。許多耳邊正播放著的音樂作品,都是從這裡發跡,才降臨在人們的日常裡。
猶記得多年以前,音樂藝術家鄭宜農吹奏著卡祖笛,淸澈而溫暖的演奏,一路⻑成了《新世紀的女兒》;HUSH自一首不插電版本的〈都是你害的〉出發,而後數度坐擁金曲獎與金音獎。這個空間包容了人們初對音樂的探索與想望,在權衡自己尙能在這條路上行走多遠之前,好在仍有個舞台,能安然展現眞正的姿態,而這些赤裸卻珍貴的時刻,都完好收錄在 CD 〈卡夫卡不插電〉 中,映照著獨立音樂一路以來發展的光景。
海邊的卡夫卡是咖啡館,是音樂的發生場,卻遠不止如此
步上樓梯、推開門 —— 地上與牆上散落的海報與傳單堆疊有致;參與年度藝文盛事「白晝之夜」的看板「公館經典 Live House 之夜」在角落沈睡;各方寄賣的刊物、書籍依偎在大大的彩虹旗旁;成排的 CD 牆紀念著音樂串流平台還未興盛的年代;佔據小小角落的連儂牆,則輕聲呼喊著「天佑香港」⋯⋯。
這裡除了是音樂創作者展現自身期許之處,更是各界表達自己的想望之地
許多訴求在這裡相遇、各據一隅,卻不會打擾彼此,只等待與心靈相通的人巧遇。似如漫畫創作者高妍的作品《綠之歌》所繪,海邊的卡夫卡是個收留不同聲音的所在,讓需要的人,找到容納自己的安身之處,不需去隱藏自己的獨特性,同時見證了不同世代的跌宕。
在即將熄燈之際,我們再度回到現場,午後的陽光將街邊二樓的空間頓時灑成金黃色。望著戴上全罩耳機的人們、寫著手記的人們,時而低頭看書,時而望向窗外的人們,在平日的午後,竟都很有默契地在剛開店時就來報到。不禁令人好奇,是對空間的不捨驅使他們早早前來,或這正是溫羅汀街區一帶的日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