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頂之下安放著被遺忘的知識重量:馬德里圖書館 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座落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南部的 Lavapiés 區,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曾屬於邊陲地帶,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工人階級社區。早在工業革命前,Lavapiés 區就成為來自西班牙各地的人口與少數族裔來到馬德里的落腳之地。在這個人種多元、異國餐館林立的區域裡,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靜靜佇立於喧囂之中,雖然曾隨時代與政權更迭而改變面貌,卻因此更披上了一種超越時間的姿態。

 

與一些長居於馬德里的朋友聊起,就能發現好吃的印度料理、特定的中東香料、拉丁美洲或非洲的手工藝物件與編織器皿、甚至是中式便當店,都可以在 Lavapiés 區尋得。一走進這個區域,多元膚色與宗教信仰經常是人們首先留意到的一件事,接著就是坐落在區域正中心大廣場一旁、有著半傾頹牆垣與半鋼構屋頂的新舊混合建築 —— 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被遺忘的知識場域

如果土地具有自己的使命,那觀看歷史當中 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下方的這塊方寸,似乎能感受到它一直肩負著「改善勞工的生活景況」的任務。自 17 世紀初,這個位址便是一座由神職人員建立的醫院,而後於 1734 年由馬德里虔信學校 (Escuelas Pías de Madrid) 的神職人員接手,創立了一個專為貧困兒童提供教育的學校,影響力極大。

 

翻譯與啟蒙:西班牙近代文化的轉捩點

於整個 19 世紀期間,學校經歷了多次擴建工程,並規劃成大型的圖書館,以容納大量藏書與珍貴手稿,其中一些手稿甚至可以追溯至 12 世紀。這座圖書館的藏書,也是費利佩·西奧神父 (Padre Felipe Scío) 作為翻譯第一本卡斯提利亞文* 聖經的參考資料。在這之前,聖經通常僅以拉丁文呈現,因此伴隨著西班牙在 18-19 世紀逐步建立統一國族與中央化語言的過程裡,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在邁向民主之路扮演了重要角色。

 

*卡斯提利亞文 (castellano),即現今通稱的「西班牙語」,原為西班牙中部卡斯提利亞地區的語言。在西班牙語境中,“castellano” 與 “español” 多數情況可互換使用,但 “castellano” 更強調其歷史與區域起源。

馬德里圖書館 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的外觀一半為廢墟,讓時間彷彿停留在過去與現在之間
17 世紀初,這裡曾是神職人員設立的醫院,之後轉為貧困兒童的教育空間
1734 年由 Escuelas Pías de Madrid 接手,轉型為提供基礎教育的虔信學校,歷史意義深遠
館藏中包含可追溯至 12 世紀的手稿,成為費利佩·西奧神父翻譯聖經的資料來源
1930 年代內戰期間,建築遭受戰火摧毀,教堂與學校結構大幅損毀成為廢墟
好吃的印度料理、特定的中東香料、拉丁美洲或非洲的手工藝物件與編織器皿、甚至是中式便當店,都可以在 Lavapiés 區尋得


戰火與荒廢

然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築,並非最一開始圖書館的樣貌。於 1930 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教堂、學校與修道院遭到洗劫,並且有許多部分遭到戰火波及而毀損,淪為廢墟。內戰後勝利的反政府勢力佛朗哥接手政權,以法西斯主義統治全國,被視為服膺天主教教義的知識中心 Escuelas Pías de San Fernando 遭到埋沒,位址則附近陸續興起了電影院、市場等民生建設,是當時是政府對於戰後商業重建與整頓的政策主軸,傾頹的圖書館就這麼沉睡至 1980 年代末。

 

歷史遺址的新生 —— 一座圖書館,再生在舊教堂空間裡

佛朗哥政府垮台以後,馬德里市政府重新購入圖書館的土地與牆垣,將之列入文化遺產*,獲得國家級的文化遺產保護。此舉為後續的修復計畫鋪路,也讓這座戰後廢墟正式進入歷史與文化的再生之路。

 

* 文化遺產 (Bien de Interés Cultural),是西班牙最高等級的文化資產保護類別,由西班牙政府根據《西班牙歷史遺產法》所設立。此分類旨在保護具有歷史、藝術、建築、考古或民族學價值的資產。被列為 BIC 後,建築物受到法律保護,拆除與重大改建需經過嚴格審核,有效防止歷史建築因都市更新或商業利益而遭到破壞。

 

一場未竟的文化轉化實驗

在經過許多競圖以後,最終決議將廢墟改建為圖書館,並於鄰近的土地建立講堂,納入西班牙遠距大學 UNED 圖書館與教學中心的一部分。修復工程於 1999 年正式啟動,由西班牙建築師 José Ignacio Linazasoro 主導。工程於 2004 年落幕,讓這座曾被火燒毀、戰後閒置的古老廢墟,成為結合歷史與現代的新型知識空間。

這片曾在火災與戰事中傾頹的宗教建築,過去的用途早已消散在居民口述之間,只殘留下可辨識的拜占庭式圓拱、沉陷的瓦礫與堆疊層層的粉塵。而建築師巧妙地保留了教堂的圓頂與牆面,以不遮掩的方式保留歷史的疲態,在金屬與玻璃的輪廓之間引入柔和木料,讓廢墟的骨架成為建築的支撐。如今宗教空間的神聖性只是換了一種接受注視的方式,而知識與信仰的沉思在同一光線下共存。當窗外的光穿過空間的開口,在特定時刻落在某一本書的封面上,那些曾經屬於儀式的過程,早已經與閱讀、知識間共享同一片天光了。

Guest Editor

PHIL STUDIO

廣袤的世界就是我們的養份。PhilObserve 企劃連載由品牌顧問公司 Phil Studio 執筆,透過成員們腳步的移動與感官的凝望,採集屬於時代的浮光掠影。

 

以「感覺的哲學」為理念,Phil Studio 深信只要細心地去捕捉感知,不放過任何觸動自己的事物,便能從那之中冶煉貼近本質的哲學思維,因此提筆書寫 PhilObserve 系列文章,與更多人共享成員們的觀察筆記。

文化遺產等級為「Bien de Interés Cultural」,屬於西班牙最高層級的保護範疇
1999 年,建築師 José Ignacio Linazasoro 開始修復計畫,歷時五年完成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