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世紀起,葡萄牙波多便以杜羅河口的港埠身份成長,船隻在河面穿梭,將內陸的葡萄園與大西洋貿易路線連接起來。哥德式與巴洛克式建築在河岸疊築,見證著港口經濟的興盛與殖民時代的輸出。十八世紀波多酒貿易的壟斷協議,讓波多城市在歐洲葡萄酒版圖上成為關鍵,也奠定了今日觀光印象中熟悉的倉庫、拱廊與藍瓷磚牆。隨著十九世紀工業化進入北部地區,波多的城市結構開始向周邊延展,鐵路、工廠與新式住宅逐步佔據郊區,形成一種與歷史中心截然不同的空間風格。
從修道院側面啟程的參觀
長久以來以濱海街區、藍瓷磚牆與波多酒酒廠形塑著觀光記憶,層層色彩與歷史建構出城市的既定印象。在一座中世紀修道院的後方,建築師 Álvaro Siza 設計了一座不具有實用功能的當代建築,簡潔的體量靜立於空地之上,抽離了實用性與商業性,以極為直接的方式回到空間本質,像是留給時間與感知的空白。
剛抵達 Leça do Balio 修道院時,會懷疑自己是否來到錯誤的地點,因為映入眼簾的是壯觀的中世紀建築和寬廣的停車區域,儘管找到修道院附近的 Livraria Lello Foundation 入口後,依然不見建築的身影。穿越了幽靜庭院後抵達接待櫃檯,可依照參觀意圖選擇進入其他展覽空間或是直接參觀 Siza 的建築雕塑,若想參觀 Siza 的作品則會由館方人員引導至後方戶外建築區。沿小徑前行時,兩側為草地與灌木,隨著動線轉折後才能逐漸聚焦視野,看見一座白色清水混凝土構成的幾何量體浮現於視線盡頭。
以詩集作為觀看的途徑,閱讀建築的感官暗潮
到了 Livraria Lello Foundation 接待櫃檯購票後會收到一本由葡萄牙作家 Pedro Eiras 撰寫的詩集《The Bowing Light》。書中共分十個篇章,不像常態的空間導覽手冊,詳細解說每一處空間概念,反而以詩性的語言與空間共振,描寫草地、樹影、光線與建築量體和觀看之間的關係。模糊了建築與藝術之間的界線,使這座構築更像是一件被安置於場域中的裝置作品。
開篇節選:
The sky moves. The clouds, the high wind. The blue cupula slides: spins around on its own self.
The river runs: sheets of water, overlaying. Continuous sound, sewn up.
The trees flow through the air: patient branches, leaves sharpened.
At the centre of the landscape —— a sculpture.
進入建築之後,空間的高度在第一步便被察覺,牆面直直向上延伸,沒有窗戶切開視線,整體顯得幽暗卻不壓抑。光線從數個幾何形狀的光井傾瀉而下,光影在牆面與地面緩慢移動,輪廓分明卻又被空氣的微塵輕輕柔化。與外部的明亮對比之下,這種光線的節制反而讓空間的呼吸感更清晰。
在這樣的氛圍裡,視覺的焦點被迫放慢,粗糙與平滑、冷硬與溫潤在不同牆面交替出現,彼此間的轉換不急不緩。原本可能被視為單調的黑暗,反而多了層次,帶出一種接近神聖的安定感。無機能的建築反而讓思緒格外清晰,讓人感受到強而有力的空間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