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生產場域鋪展多元解讀:奇才視覺藝術家 Viviane Sassen 生涯首場京都回顧展

 

一如領會天堂前必須先認識地獄,世界朝眼前迸現過多疑問,釐清的前提,或許就是以己身為實驗場,像尼德蘭藝術家 Viviane Sassen 那樣亮著雙眼,把底片和相紙浸入混沌溶液內一遍遍,看橫跨地域、性別疆界與文化藩籬的回憶油水分離成詭麗影像。視覺藝術之於她不單是一顯影就定型的表面工夫,那和夢只有一膜之隔,無論看似癲狂地以碩如銅鈴大眼的鏡頭鑲入乳房、用沉默的凡爾賽宮館藏雕像和私密魚雁反思賤斥汙名,或小幅自畫像中草草勾勒的銳利眼神、藉由將私領域公開化而擾動虛實界線的影像……從媒材到風格、手法都靈活多元的作品背後,盡是 Sassen 眼中的現實世界,有她的意欲和憂懼坦然共存。

 

在歐洲攝影之家 (MEP) 與京都國際攝影節 (Kyotographie) 的合作關係牽線下,Sassen 今年(2024)到日本舉辦生涯首場回顧展,辦在京都新聞大樓印刷廠遺址的《PHOSPHOR, Art & Fashion (1990-2023)》一口氣涵蓋尚未從大學畢業直到本次開展前夕,包含個人創作及機構委託、時尚編採攝影、隨筆手稿、前所未見的壓箱寶、錄像裝置在內的 200 多件作品。

 

以非洲記憶、時尚及攝影互為註腳

日式辦公大樓的大廳一向俐落理性,乍看之下絲毫不像展場,得先乘手扶梯到挑高的二樓驗完票,才能沿劇場貓道般的逃生梯抵達地下室。周遭瞬間一暗,高聳牆面寫滿人與大型機具共處的痕跡,為大量印刷和運送而生的工業場所生得剛冷,地無完膚,還沒遇見藝術家投射 30 年生命的狂野成品,就先經歷一段穿梭在表裡間,沿途都彷彿有未知事物蠢蠢欲動的閾限空間。

1972 年生於阿姆斯特丹的 Sassen 從小因家庭關係和非洲結緣,從懵懂地記得光影色澤和氣候,到為孔雀啼聲著迷又驚疑,鮮明印象不但促使她用創作來詮釋異質感,也凝聚成日後提煉出明暗、儀禮隱喻和挖掘禁忌的風格源泉。

大學時本來主修時裝設計,不久後 Sassen 發現自己對攝影充滿熱情,一分為二的創作欲開始四處突圍,在持續開闢新形式的過程中做彼此的註腳,環繞著死亡、慾望、性開展豐沛攝影實踐,小自用色構圖,大至尋覓被攝體並與之相處的方式、作品與文學及藝術史的關聯,無不特異。

 

在地下工廠遺蹟內感受影像的動力,思想的亂流,與啟發穿身而過的涼意

展覽由 Sassen 成年後回肯亞拍攝的長期計畫〈An Introspective Journey〉(自省之旅)揭開序幕,有別於西方面對非洲時多半採紀實觀點,克制、客觀也疏離,她選擇藝術性濃烈的擺拍,試著用歷經卅年歲月的知覺重新捕捉幼時的感受,把過往的象徵與當下地景融合得如夢似幻。

一如非洲大陸在整場展覽中間歇出現,2013 年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Sassen 便借用語言學概念審視與自身緊密交纏的系列作,從中篩揀出反覆浮現的字眼:棺、墓、草、木都帶有游離在日常和例外邊緣的不安氣息,令人想起自覺格格不入,卻又渴望與某個群體產生聯繫的矛盾心理。

本系列〈LEXICON〉(辭典)恰好是 Sassen 首度在日本出版的攝影書,這回同樣在曾經日日產製觀點也構成輿論的場地展出。策展團隊安裝的投射燈、錄像裝置的聲光與腳下鐵板的回音共鳴著,觀眾走在字與圖的隔空對話內,每一眼都見證著這座符號洞窟從輸出報導帶動討論,到如今演變成激發多重解讀的平台。

抵達展場前必須先經過逃生梯
偶爾把視線從作品移往周圍的蛛絲馬跡,彷彿依然看得見昔日印刷紙本報紙的作業畫面
Mirari #1, 〈Pikin Slee〉
展場空間
展場空間 / 地面的印刷工廠遺跡清晰可見
Viviane Sassen 早年作品


此時無機勝有機

擁有時尚背景的 Sassen 即使為客戶而拍,也從不錯過在美景裡埋刺點的機會,就連堂堂凡爾賽宮的委託,也同樣成為突顯「再現」行為固有歧異與曖昧的場域。

2018 年,Sassen 獲邀在園區內拍六個月,可在不對外開放的時段自由探索,用相機撫過巴洛克式富麗建築、精美庭園,有時候探入更隱密處,連在穿鑿附會下被惡名纏身的瑪麗‧安東尼皇后遺留的書信也成了她的靈感。

平時肅穆的大理石雕像裹上布幔,再繫緊綢帶繩索,頓時流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生命力。Sassen 找來一群在貝闕珠宮外長大的現代女性和雕像互動,不只用混種形式擺弄關於性與社會性別的定見,不羈又精準的色彩調度,也令人聯想起超現實藝術。

〈Venus & Mercury〉請名演員 Tilda Swinton 朗誦 Marjolijn van Heemstra 的詩作,在流暢的動線中段闢一格暗室,展示這件長達 20 分鐘的錄像裝置。看著影像流過眼前,不禁讚嘆 Sassen 多擅長把活物或經驗物(質)化,但有些時候,物又活靈活現的,讓人從中看出一些似乎不宜直視的東西,繼而自問平時有什麼認知根深柢固?目光如此流連,當真是攝影師的意圖嗎?還是說,我根本矇騙了自己?

 

展覽路徑的巧妙啟發

在偌大空間內走到底,Sassen 鮮為人知的少女時代迎面重來,課堂筆記、早期自拍照、畢業製作攝影計畫……等手工張力強烈的檔案,如同創造力無疑但意識未明的「前作品」,在觀看過正式藝術成果後回過頭來看,再度從雕塑化、幾何化或碎片化的身體、用顏料或面具塑造的面容、對光彩、反射和繪畫的運用自如中,意會 Sassen 式視覺語言源自何處,又如何突變著長出一整園奇花異卉。

視覺藝術在她手中變得雄辯滔滔,即使不結合詩的時候,仍迴盪著一股靜謐但洶湧的內省衝動,而印刷廠遺蹟的特性更促成另一層思考;在展區間游移,疑惑著該不該走的逃生通道,徹底走到底之後,反過來便是和觀展動線錯開,一路直達入口處的巧妙路徑,這才醒悟毅然放棄卻忍不住張望過的歧路,終究會以另一種方式擦身而過。

也許你問,什麼樣的人會需要領會天堂——那種不惜先經歷地獄才真正到得了的境界?遍布 Sassen 作品的生死愛慾和挑釁顯示,天地之差無涉疼痛的深度,甚至也無關高下,只是像時間作為第四個維度那樣,當感官受視覺觸發而超脫了想像,那番體悟也是一種值得移動全副意識去碰觸的時空。

Hannibal, 〈Venus & Mercury〉
Marte #2, 〈Umbra〉
Menhir, 〈Venus & Mercury〉
HURTLING, 〈Umbra〉拍攝彷彿漂浮在空中的手語並搭配朗誦詩句的音軌,探討不同表達方式的交互關係
直接投影在工廠建築上的時尚攝影作品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