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個名叫 cats_of_brutalism 的帳號悄然跳上 Instagram 平台,巧妙地把貓身滿載的探險精神放大,對照著粗獷主義建築物線條表現出色又實中帶虛的彈性。當貓群乘影像技術環遊世界參觀跨越數十年的建築,連木訥的水泥龐然大物也不禁放鬆,隱隱約約好像還流露出好奇的表情。
引人注目的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女建築師王秋華於 1985 年完成的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破例獲得雙貓青睞,其中一隻伸爪輕搭水平延伸的屋脊,另一隻就著西側高起的量體昂首,一臉飽讀詩書而有所思的模樣。
不過,貓咪們有所不知,台北南港早有一棟圖書館也出自王秋華之手,而且就隱身在人人都曾耳聞名號,卻未必知道箇中魅力有多靈活的中央研究院區內。
參訪當日,25 度豔陽高照著歐美研究所圖書館,明明看見穿透葉隙的日光沿著水平窗帶流瀉而入,走過二樓書架間時卻只覺渾身清涼,聽館員說「其實今天沒開任何空調喔」的瞬間,簡直難以相信這棟建築早在半世紀前,就成功化先天限制於無形間。
消弭人與自然界線的知識綠洲
歐美所圖書館佇立在四分溪旁,虎山腳下的一彎活水如今看來心曠神怡,但當初規劃時尚未築起堤防,易氾濫的隱憂曾是額外挑戰。也因為如此,從防洪的挑高底層、促進空氣對流的雙層斜屋頂,到朝著北向開窗採光而呈獨特菱形的西側小房間,截然不同的每一面都別具深意。
放眼望去,結構清晰可見,坦露原貌的在地灰瓦和清水磚、工法細膩的斬石子材質遍布室內外,圖書館的確符合粗獷主義要件,但絲毫不似宏偉巨獸,反倒輕盈、內斂而優雅,不只體現在跳脫框架的布局中,隨機能或生態而變通的靈動思維,也在整座空間裡川流不息。
穿梭在不拘泥格式的場所裡格外自由,感官一鬆開,就會沿途發覺渾然天成的詩意正隔空呼應。好比東側的可調式遮陽板緊鄰著原生小叢林,人類與大自然各出奇招,構成調節氣候的場域;連接二、三樓的樓梯取消踢面,在櫸木地板間點綴音符般躍動的空氣感,也和南側機房外兼具防曬、散熱效果的鏤空紅磚共譜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