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取建築為徑,在剛柔並濟的光景裡記住關於地球的盼望

 

有別於市區那些能說各國語言,但仍保有風情的斑斕商店街,隨著叡山電車朝綠意而行,形色殊異的低矮獨棟民宅悠悠略過全景車窗,在寶池(宝ヶ池)站跳下車信步閒晃,隔著從江戶時代閃耀至今的人工湖望過去,才發現山水不只孵化森林步道和公園,牽動京都人與貓狗的日常韻律汩汩流動;在清澈的季節感潤澤下,全日本第一座國際會議中心也吸飽日式建築內斂、充滿想像力的特徵,生長成一枚奇岩怪石,用剛柔並濟的虛實景致與豐富的線條引人入勝。

 

半個多世紀前,師事代謝派名家丹下健三的建築師大谷幸夫從近 200 組競圖中脫穎而出,以現代主義和「人們齊聚在大自然中互相交流」的概念作為敘事主軸,在其上鋪展日本傳統合掌造木屋的人字形語彙,將在地文化及符合聯合國標準的規格需求調和得獨一無二。

端詳得愈仔細,愈覺得國際會館不適合靜止——合掌造的形式沿數條軸線縱橫交錯,聳立時令人聯想起漫畫中的神秘勢力大本營,若是轉向、壓低身姿或只留單腳在落地窗外時,又綿延成一道別致的列柱迴廊,和靈感源自紙鶴的吊燈一同呼應著館區內的迴游式庭園,還有白天鵝翩然劃過湖面又遁入遠方的身影。

 

消弭維度界線的跨時空設計

穿過正反梯形一層層構成的長廊入館,從成排展露俐落輪廓的接待櫃檯、模擬竹枝的燈柱、由縫隙透光的鋁製燈台到盡頭處的大幅掛畫、鑿石錘手工斫飾的壁面,盡是藝術家、工藝師或全館傢俱設計師劍持勇安置的大小驚喜。

漾著漣漪層次的苔綠地毯迤邐到階梯式大廳,忽然流露藤蔓的性質,悄悄攀上垂直面,不僅體現出大谷幸夫融合環境與建物的用心,甚至消弭了維度界線。而大廳下方點綴著白、綠園椅的 Niwa 咖啡廳以庭園(にわ)為名,巧妙地憑空一拉,把比叡山借給國際會館的景致又引入室內,空間有限而碧虛無窮。

 

山水間的國際會館
碧波、磚石、扶疏綠意堆疊出簡約卻充滿層次的魅力
如同吉祥物的白天鵝也是附設餐廳杯墊上的主角
紙鶴狀的吊燈也是國際會館的原創設計
室內空間的牆面轉折和質地都值得細細品味
盡頭處畫作是菅井汲描繪現代社會步調與大湖的作品


關於明日的共識、困境與曙光,建築都知道

輕踏絨毯,撫過光滑流暢的木椅扶手,生動的幾何感與拿捏得精緻的量體比例,從四面八方湧過來鬆開視覺的慣習。這樣用盡感官體會國際會館的機會,分為開放日及特別導覽觀摩日,唯一例外是附設餐廳 “The Grill。這間鋪滿酒紅天鵝絨的西餐廳,幾乎日日供應古典洋食套餐和喫茶小點,文火慢燉著料理的靈魂,難得的體感記憶似乎也熬出更濃稠的餘韻。

1997 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在此召開,放眼近未來的京都議定書從此進入世人的視野;儘管名義上的全球共識未必意味著一帆風順,繁複意象也隱約反映共同保護生態仍面臨種種幽微困境,但這座建築終究見證過那麼龐大的盼望,外觀乍看粗獷,卻富含努力延續星球壽命的細膩心意。

透過大面窗戶就能眺望迴遊式庭園,咖啡廳也設有戶外座位
市民就著天光怡然自得地讀書
室內空間布滿形態殊異的幾何造型
異質建材交融的細節十分迷人
壓著波紋的絨毯彷彿一地碧苔
舒適的扶手椅環繞圓桌而設,形似一團團和菓子
The Grill西餐廳

文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