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大地:與沿岸製作一窺花蓮太巴塱部落的豐富文化

 

東邊臨近海岸山脈,西邊靠近中央山脈,處在兩大山脈之間的太巴塱部落(  TAFALONG ) 是花蓮溪與馬太鞍溪所沖積而成的一片平原,而這塊平原也長出豐富的產物以及屬於自己的文化故事,這裡是阿美族最龐大的居住地之一,也是能夠一窺阿美族文化樣貌的發源地。

 

  TAFALONG 太巴塱 》透過梳理代代口傳的神話故事以及文化物件,此次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並由沿岸製作執行策展,在聆聽與遙望祖輩如何直面自然威脅並逐步建立生活。歷經一代代的消長與傳承,並於波瀾混沌之中蛻變出屬於部落文化傳統的價值。臺灣這塊土地上有著多樣的文化各自在地方發光,在大眾逐漸意識到「越在地,越國際」以及原住民文化保存的重要性之時,透過實際走訪讓大家更認識太巴塱部落。

 

用族人的視角傳承文化

由在地團體規劃的部落導覽,展現族人眼中的太巴塱;部落工藝工作坊,如阿美陶、藤竹編織、傳統織布等,傳承著蘊含生活智慧的部落精神;阿美族特有的野菜與釀酒文化體驗,讓訪客實地品嚐部落的滋味。另外也有針對部落族人而籌辦的族譜工作坊以及耆老故事分享會。多面向的周邊活動,除了能讓訪客以更貼近部落的視角體驗部落文化之外,也期許部落遊子能重新認識部落,落實展覽的核心價值,「傳承」。

展覽同時規劃了多場展場導覽及藝術家創作分享,讓訪客能更深入了解展覽內容。為了串連部落本身既有的文化能量,更邀請當地團隊共同籌劃了共20場的周邊活動。

  

從野菜、神話故事,到探訪部落信仰中心 kakitaan 祖屋

從大地餐桌的味覺饗宴開始,再到 kakitaan 祖屋和 Saksakay 太巴塱文化發祥地聆聽族人講述遠古流傳的神話故事。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表示,相較於展現「成果」,更希望展覽能夠成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在更立體地呈現部落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過多樣的周邊串連,開啟對話並產生更多交流與刺激。

* Saksakay 太巴塱文化發祥地為部落重要歷史據點與祭祀場所,一般旅客不宜自行前往 / 進入Saksakay 太巴塱文化發祥地。

 

【 關於 kakitaan 祖屋 】

1935年就被臺灣總督府列入古蹟保護,1958年毁於颱風,2006年原貌重建,2008年花蓮縣政府列為文化景觀。太巴塱kakitaan祖屋為依傳統工法重建的建築,是昔時太巴塱部落的信仰中心,屋內每根樑柱均刻有敘述祖源神話的祖靈圖案;而掌管祖屋的kakitaan家族曾經主掌部落的祭典儀式,以及部落土地及傳統領域的支配權。體現了部落傳統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

重建工程中也復刻組屋裡原本的刻有神話故事的樑柱,讓祖屋以還原舊時代的樣貌被好好保存與留下,以竹藤稻草手工製成的建築富含著歷史韻味,在口傳文化與歷史背景的交織中、了解太巴塱部落代代相傳的核心精神。( 延伸閱讀:花蓮縣文化局太巴塱kakitaan祖屋介紹 

 

【 關於 Saksakay 太巴塱發祥地】

相傳太巴塱的祖先最早便是在發源地的地方居住,與位於中央山脈之太魯閣族、阿美族馬太鞍部落分處於各三強鼎立的年代,直到太巴塱部落規模日漸趨大,才逐漸遷移到現在太巴塱部落之位置。

現今在太巴塱部落發祥地遺址裡,目前有ㄧ座瞭望臺與太巴塱部落遺址紀念碑與此。根據考古學者的田野調查研究,太巴塱部落遺址上的挖掘出石板棺具有兩千多年之歷史。 而現在,在每年八月份太巴塱部落之年祭,其族人仍都會再聚集到發祥地駐守,並舉辦祖靈祭以祭拜祖先。文化發源地之於族人重要性並不會因時間或部落遷移而被淡忘、忽略。

 

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
屋內每根樑柱均刻有敘述祖源神話的祖靈圖案
kakitaan 祖屋以竹藤稻草手工製成的建築
太巴塱 kakitaan 祖屋為依傳統工法重建的建築,是昔時太巴塱部落的信仰中心
kakitaan 祖屋


太巴塱文物館—— 用聽的展覽,以多元的手法展示文物

有別於傳統的文物展示手法,這次從部落徵集而來的文物跳脫常見的玻璃櫥櫃展示方式,依循著神話脈絡成為故事性的情境展示,也作為相對於神話的另一個物質軸向,勾勒出部落生活的真實樣貌。而在展覽第四區的「傳承」,更透過3D掃描的方式讓部落民眾提供的文物以嶄新的姿態永久留存。現場可以透過互動裝置來聆聽文物持有人錄製的說明,非研調性質的敘述傳達了真實主觀的情感記憶,也反映著某種文化記憶的斷層。透過數位化,文物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被保存與分享,實踐了另一種傳承,展覽也希望藉此探尋文物的現代意義。

展覽集結了耆老、孩童為部落口傳的神話故事做錄音分享;也邀請裝置藝術家 messagingleaving 同步留信與部落工藝師 Rongac Ciwku 李美嘉 一同運用傳統材料手工編織展覽裝置;三分之三設計為展覽空間發展合適的展示手法;動態自造團隊為部落打造太巴塱線上文物館。集合眾人之力,希望能讓太巴塱部落的光芒讓更多人看見。

沿岸製作成立於2020年,以設計思維融貫設計與影像作為方法,透過深入研究以及創新思考來挑戰現狀,並發掘事物獨特的價值。沿岸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場域、一條持續浮動的界線:沒有被限制的輪廓容納更多可能性。團隊以設計、影像與策展做為觸發跨界溝通共好的媒材,藉由創作衝撞並推動日常的邊界,以此與大眾一同共築出對社會的想像。

 

太巴塱文化發祥地
「Afalong」是阿美語的阿巴塱,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後來被改稱太巴塱( Tafalong )
族人將大自然給予的資源運用到日常生活物件與祭儀用品上,甚至發展出更多相關工藝特色,找出與土地共處的和諧關係。
紅糯米生活館大地餐桌的野菜佳餚是太巴塱推動觀光與文化重要點位之一,此次特別活動行程從誘發味覺開始,帶大家品嚐文化悠遠的太巴塱部落。
傳承著蘊含生活智慧的部落精神;阿美族特有的野菜與釀酒文化體驗,讓訪客實地品嚐部落的滋味。
策展人陳彥安
太巴塱文物館
裝置藝術家 messagingleaving 同步留信與部落工藝師 Rongac Ciwku 李美嘉 一同運用傳統材料手工編織展覽裝置。

影像: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