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岡崎公園的池畔,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外牆以細緻的陶瓦映照著水面光線,建築像是靜止於昭和與令和之間的一段氣息。原名「大禮記念京都美術館」的建築於1933年落成,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之一,經歷戰爭、修復、城市更迭之後,依然維持著那種難以歸類的莊嚴與疏離。
建築師青木淳與西澤徹夫在改建時,保留了昭和初期的正面外觀,並於地下及後方增築現代展覽空間,以玻璃、鋁與混凝土構築出一種輕盈的對話。在細膩的設計規劃下,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舊館與新翼以極為平衡的方式連結成一體,歷史的量體與當代的透明形體在光線之間彼此滲透。無論從街道、庭園或館內回望,建築都展現出一種難以界定的平衡感,既靜謐又充滿張力。
當思想落地為器物,在京都相遇的一百年
民藝運動的起點,源於思想家柳宗悅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在京都的一場相遇。那段時間,他們為調查「木食佛」雕像而踏上旅途,於無數往返與對話之間,逐漸凝聚出對手作與生活之間關係的思考共識。1925 年,「民眾的工藝=民藝」的理念因此誕生,成為日本近代工藝史的重要轉折。今年是「民藝」一詞誕生的百年紀念日,京都市京瓷美術館以特展《民藝百年——傳承京都的日常之美》,重新梳理思想與地方的交錯脈絡,回望那股從日常器物中萌生的溫潤力量。
*1926年,柳宗悅與陶藝家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和富本憲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