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百年,在時代層疊中追尋無名之作: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在岡崎公園的池畔,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外牆以細緻的陶瓦映照著水面光線,建築像是靜止於昭和與令和之間的一段氣息。原名「大禮記念京都美術館」的建築於1933年落成,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之一,經歷戰爭、修復、城市更迭之後,依然維持著那種難以歸類的莊嚴與疏離。

建築師青木淳與西澤徹夫在改建時,保留了昭和初期的正面外觀,並於地下及後方增築現代展覽空間,以玻璃、鋁與混凝土構築出一種輕盈的對話。在細膩的設計規劃下,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舊館與新翼以極為平衡的方式連結成一體,歷史的量體與當代的透明形體在光線之間彼此滲透。無論從街道、庭園或館內回望,建築都展現出一種難以界定的平衡感,既靜謐又充滿張力。

 

當思想落地為器物,在京都相遇的一百年

民藝運動的起點,源於思想家柳宗悅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在京都的一場相遇。那段時間,他們為調查「木食佛」雕像而踏上旅途,於無數往返與對話之間,逐漸凝聚出對手作與生活之間關係的思考共識。1925 年,「民眾的工藝=民藝」的理念因此誕生,成為日本近代工藝史的重要轉折。今年是「民藝」一詞誕生的百年紀念日,京都市京瓷美術館以特展《民藝百年——傳承京都的日常之美》,重新梳理思想與地方的交錯脈絡,回望那股從日常器物中萌生的溫潤力量。

*1926年,柳宗悅與陶藝家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和富本憲吉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志向書》。1936年,日本民藝館在東京駒場正式開館。



民藝思想重新理解生活的價值

1923 年關東大地震後,柳宗悅因災情輾轉移居京都,在這座城市度過了近十年的時光。那段期間,他與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等人頻繁往來,穿梭於早市與舊器攤位,細察那些源於日常的陶碗與木器。在這樣的生活步調與思想交流中,「民藝」一詞逐漸浮現。

從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社會正走向現代化的洪流。面對工業生產與機械化的推進,民藝使人重新感知衣食住中的手感與溫度。這股思想從京都蔓延至全國,並延伸至海外的工藝,成為跨越時代的文化基因。當百年之後再度回到京都,關於「無名性」、「簡潔性」、「單純之美」的討論,仍在器物與生活之間持續發酵,映照出當代人重新理解生活價值的另一種可能。

 

展覽以催生「民藝」一詞的「木食佛」雕像為引子,全面展示京都與民藝之間的關係。展覽涵蓋活躍於上加茂民藝協會團體的黑田辰秋和青田五良的佳作,以及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和伯納德・利奇為「民藝館」和「三國莊」定制的工藝品。同時,還有柳宗悅等人從日本各地收集的器物,以及芹澤銈介,棟方志功等與民藝運動息息相關的工藝家的匠心之作。此外,展覽還通過京都民藝運動的推動者和支持者,如英文學者壽岳文章,京都茶果老鋪鍵善良房,祗園水煮牛肉店十二段家,以及推動民藝建築發展的上田恆次等的相關作品和文獻,借由多維度的展品,深入探討「傳承京都的日常之美」。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Mingei: Kyoto's Legacy of Everyday Life

展期:即日起 -  2025.12.7(日)

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124 Okazaki Enshojicho, Sakyo Ward, Kyoto, 606-8344日本)

 

https://kyotocity-kyocera.museum/tw/


文字編輯: